/>
这就是高顺不敢武力扫荡的原因,因为他需要人口发展国家,如此就不能滥杀无辜。
但如果不武力镇压,就无法快速解决这些隐患,只能徐徐图之,有人也许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史书上有例子可以证明。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江南,隋炀帝让郡县官员征调军队平叛,为何他们连一千人的队伍都组织不起来,最终只能由中央派兵镇压?
要知道,江南人口超过六百八十万,不缺人的。
原因很简单,许多百姓都是地方豪强的附庸,而地方豪强就是隋末造反的主力军。
百姓和豪强的利益是绑定的,朝廷县令敢找他们要人吗?
隋朝建国之后,先是武力镇压,随后是怀柔政策,只为拉拢江南百姓。
很遗憾,即便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地方豪强和百姓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很牢固。
既然有前车之鉴,高顺就不能重蹈覆辙,朝中有很多大臣不理解,高顺也没法和他们解释。
怎么解释,难道说他未卜先知?
齐国刚经历过大战,此时要做的是休养生息,周国随时都会停止内斗,突厥在北方虎视眈眈。
统一天下容易,穷兵黩武很容易做到,但高顺不是秦始皇,有着千年历史经验地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二世而亡。
更何况除了江南之外,还有岭南的势力,朝廷的旨意下达,岭南却没有任何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高顺总不能出兵讨伐,把南方清扫一遍,那他真就是暴君了。
存在问题,就要解决,冼夫人深明大义,她只不过再观望。
而隋朝两代帝王没能解决的矛盾,又岂是高顺一人可以轻易解决的,但高顺心中很明白。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两个:
其一,横扫八荒,重新树立已经丢失了几百年的中央政府权威,让百姓看到中央政权的强势,让他们重新站队。
其二,让百姓获得中央给予的利益,逐渐瓦解地方豪强和百姓的捆绑关系。
很遗憾,上一次的中央权威还是西汉时期,此时天下尚未一统,百姓是不会轻易站队的。
如此一来,高顺灭了陈国,只是消灭了一个威胁较大的世家,让自己不至于腹背受敌而已。
至于能否感化这两方势力,那就要看高顺的本事和运气了。
除此之外,南方还有一些人不容忽视,那就是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时的南方,有寺庙1232所,僧尼32700人。
这些僧尼没有战斗力,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却是统治阶层和百姓的信仰,高顺也不能大意。
对于他们,反而是最好摆平的,搞好关系,拔高地位,给予经费补贴,几乎就足够了。
只是高顺明白,宗教有利于统治者,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僧尼不事劳作,不纳税,白白消耗民力,有机会高顺也会控制。
只是此时时机不到,所有事情方心未艾,高顺只能耐着性子,一件一件去办。
理清了南方
这就是高顺不敢武力扫荡的原因,因为他需要人口发展国家,如此就不能滥杀无辜。
但如果不武力镇压,就无法快速解决这些隐患,只能徐徐图之,有人也许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史书上有例子可以证明。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江南,隋炀帝让郡县官员征调军队平叛,为何他们连一千人的队伍都组织不起来,最终只能由中央派兵镇压?
要知道,江南人口超过六百八十万,不缺人的。
原因很简单,许多百姓都是地方豪强的附庸,而地方豪强就是隋末造反的主力军。
百姓和豪强的利益是绑定的,朝廷县令敢找他们要人吗?
隋朝建国之后,先是武力镇压,随后是怀柔政策,只为拉拢江南百姓。
很遗憾,即便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地方豪强和百姓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很牢固。
既然有前车之鉴,高顺就不能重蹈覆辙,朝中有很多大臣不理解,高顺也没法和他们解释。
怎么解释,难道说他未卜先知?
齐国刚经历过大战,此时要做的是休养生息,周国随时都会停止内斗,突厥在北方虎视眈眈。
统一天下容易,穷兵黩武很容易做到,但高顺不是秦始皇,有着千年历史经验地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二世而亡。
更何况除了江南之外,还有岭南的势力,朝廷的旨意下达,岭南却没有任何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高顺总不能出兵讨伐,把南方清扫一遍,那他真就是暴君了。
存在问题,就要解决,冼夫人深明大义,她只不过再观望。
而隋朝两代帝王没能解决的矛盾,又岂是高顺一人可以轻易解决的,但高顺心中很明白。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两个:
其一,横扫八荒,重新树立已经丢失了几百年的中央政府权威,让百姓看到中央政权的强势,让他们重新站队。
其二,让百姓获得中央给予的利益,逐渐瓦解地方豪强和百姓的捆绑关系。
很遗憾,上一次的中央权威还是西汉时期,此时天下尚未一统,百姓是不会轻易站队的。
如此一来,高顺灭了陈国,只是消灭了一个威胁较大的世家,让自己不至于腹背受敌而已。
至于能否感化这两方势力,那就要看高顺的本事和运气了。
除此之外,南方还有一些人不容忽视,那就是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时的南方,有寺庙1232所,僧尼32700人。
这些僧尼没有战斗力,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却是统治阶层和百姓的信仰,高顺也不能大意。
对于他们,反而是最好摆平的,搞好关系,拔高地位,给予经费补贴,几乎就足够了。
只是高顺明白,宗教有利于统治者,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僧尼不事劳作,不纳税,白白消耗民力,有机会高顺也会控制。
只是此时时机不到,所有事情方心未艾,高顺只能耐着性子,一件一件去办。
理清了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