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实施、调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骤的顺利完成都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节为手段的,实际上也都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和谐。尽可能去发展每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但是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与调节水平的培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为“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还必须具有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调节他们认知与努力的动机”[3]。因此,近年来齐默尔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学习理论,整合了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比元认知理论更进了一步。可见,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必将更加精确和深刻地揭示高级认知过程的本质,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
1岁半左右的儿童,从**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
2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就实现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学龄前期。
(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
1、“自我”的概念阅读材料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
2、自我的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
3、自我的统一性
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持续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统一,他就可能经受所谓的“统合性危机”。这种人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他们的“自我”的各个部分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失掉了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虚”。
(三)元认知
人的自我概念,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佛教并不否定经验的、个体的“小我”,但是这种“小我”在佛教教义中不是通过客观的特性来确定的。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其中有一处讲到一个故事: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子弟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佛院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两个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剌激发生了反映。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二)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儿童的游戏,往往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的关心,一样的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三)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个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地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往往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中介因素。青年与儿童不同,在客观化时期,儿童是以社会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事物的,他们以**的观点为指导,而青年人则不同,他们不愿意盲目地追随别人,把跟在别人的后面随声附和看成是耻辱,在观点上喜欢标新立异,在行为上喜欢别具一格。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是到此为止,否则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划一的群体。其实个体早在客观化时期,就已经不断地把他们从社会吸取的知识、观点、理想和愿望等进行了综合加工,到了主观化时期,个体就把这些经过综合加工形成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意识来作为评价客观事物的依据。
2个人价值体系的产生。在这个时期,青年人常常强调自己所独有的人格特征,目的是用以保护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能。例如,一个身怀绝技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地强调该项技能的重要性,同样一个学习优异的青年人,也会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青年人大都具有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心理学中把这种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纳入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它能使一个人感到自豪、自信和自尊。实际上,这种价值体系也是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被看成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3追求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就是一个人对追求目标的向往。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对他本人来说,总认为是最有意义的。想当医生的人,就认为医生的职业最高尚,想当企业家的人,就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最有意义,同样,想当社会活动家的人,也就认为社会活动家的工作最光荣等等。由此可见,自我理想往往与价值观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青年人在这个时期,由于精力充沛,大都具有自己追求的目标。目标在这个时期往往成为他们自我奋斗的一种象征,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抽象思维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是个人智力发展的一个飞跃。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使人们的思维超越具体的环境,而进入精神的境界,即所谓达到了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实现的。当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的约束下独立出来,而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时候,这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就确立了。因此,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3/3)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和谐。尽可能去发展每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但是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与调节水平的培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为“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还必须具有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调节他们认知与努力的动机”[3]。因此,近年来齐默尔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学习理论,整合了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比元认知理论更进了一步。可见,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必将更加精确和深刻地揭示高级认知过程的本质,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
1岁半左右的儿童,从**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
2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就实现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学龄前期。
(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
1、“自我”的概念阅读材料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
2、自我的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
3、自我的统一性
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持续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统一,他就可能经受所谓的“统合性危机”。这种人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他们的“自我”的各个部分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失掉了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虚”。
(三)元认知
人的自我概念,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佛教并不否定经验的、个体的“小我”,但是这种“小我”在佛教教义中不是通过客观的特性来确定的。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其中有一处讲到一个故事: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子弟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佛院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两个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剌激发生了反映。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二)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儿童的游戏,往往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的关心,一样的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三)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个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地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往往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中介因素。青年与儿童不同,在客观化时期,儿童是以社会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事物的,他们以**的观点为指导,而青年人则不同,他们不愿意盲目地追随别人,把跟在别人的后面随声附和看成是耻辱,在观点上喜欢标新立异,在行为上喜欢别具一格。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是到此为止,否则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划一的群体。其实个体早在客观化时期,就已经不断地把他们从社会吸取的知识、观点、理想和愿望等进行了综合加工,到了主观化时期,个体就把这些经过综合加工形成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意识来作为评价客观事物的依据。
2个人价值体系的产生。在这个时期,青年人常常强调自己所独有的人格特征,目的是用以保护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能。例如,一个身怀绝技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地强调该项技能的重要性,同样一个学习优异的青年人,也会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青年人大都具有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心理学中把这种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纳入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它能使一个人感到自豪、自信和自尊。实际上,这种价值体系也是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被看成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3追求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就是一个人对追求目标的向往。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对他本人来说,总认为是最有意义的。想当医生的人,就认为医生的职业最高尚,想当企业家的人,就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最有意义,同样,想当社会活动家的人,也就认为社会活动家的工作最光荣等等。由此可见,自我理想往往与价值观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青年人在这个时期,由于精力充沛,大都具有自己追求的目标。目标在这个时期往往成为他们自我奋斗的一种象征,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抽象思维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是个人智力发展的一个飞跃。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使人们的思维超越具体的环境,而进入精神的境界,即所谓达到了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实现的。当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的约束下独立出来,而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时候,这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就确立了。因此,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