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整整几十万的知青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才开辟了今天黑土地上的这个粮仓。其实孟总的岁数要比贺新的父母大,他是属于“老三届”的知青,而贺新的父母则是七十年代初过去的知青,那个时候孟总早已离开北大荒当兵去了。



……



“噔噔噔……”



贺新抱着小琴在昏暗的楼道里拼命的往前跑,关键他还不能气喘吁吁,得憋着一口气,神情保持冷峻,旁边摄影师徐伟操作着机器,镜头怼着他这张脸,底下有场工推着,迅速往后退。



“卡!”



现场执行导演握着对讲机大喊一声。



贺新顿时一个踉跄差点连同怀里的孩子一起摔倒在地上。



“小心!贺老师,小心!”



旁边的工作人员顿时一哄而上,有的赶紧扶住他,有的赶紧接过他手里的孩子。



这时贺新终于可以大口喘气,一屁股坐倒在地上,拿过执行导演手里的对讲机,问了一声:“怎么样?”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刺啦”一声,对讲机里传来程二的声音:“过了!”



“要不要再保一条?”



“呃,这几条都完成度很高,贺老师,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不用了,你说好那就好。”



贺新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抱着小琴在商场里躲避警察逃亡的这场戏足足拍了三天,这三天中他没有一句台词,就是一个字——跑!而且手里还得抱着个孩子。



虽然小琴很瘦,体重充其量也就三四十斤,但抱久了双手都快要不听使唤了。



程二的风格有点象楼烨,对镜头有种近乎变态的从吹毛求疵。当年拍《紫蝴蝶》的时候,楼烨整整烧了六万英尺的胶片,在正常情况下足够能拍三部电影的了。如今是数码摄影时代,省却了胶片的费用,类似楼烨、程二这种风格的导演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刚开机那会,哪怕即便是一个过场戏的镜头,程二都要反反复复拍上好几遍。不光演员辛苦,幕后的工作者同样辛苦,不少人私底下还颇为微词。



但程二明显不是看人下菜碟,就算是贺新这位老板、柏林影帝,可能在他眼里跟群众演员的待遇几乎是一样的,一个奔跑的镜头经常要拍个十几遍。



大家看到贺新每天就这么一遍一遍的跑,毫无怨言,至此谁都不敢再有怨言了。



不过说程二的风格跟楼烨有点象,只是说他们都是细节控。具体到拍摄的手法,则完全就不是一个风格。



比如楼烨在拍摄中,从光线造型到镜头运用非常具有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他的招牌就是晃动的长镜头,然后又特别喜欢那种手提或肩扛的晃动镜头。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摄影机无法控制住摄影机前面的事情,这部影片从语言上强调这点,你首先不是全知全能的,从我开始,再到摄影师,你不知道镜头前面会发生什么。”



换句话说,他要表达的镜头语言跟他的创作的电影一样,永远都是不确定的人生、恐惧和毫无安全感。



但是程二不同,他更加理性,他几乎拒绝晃动的镜头,就连文艺导演奉为圭臬的长镜头都很少使用,就是固定的镜头,中景、近景或者特写,这就要求演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我是演技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陈奔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奔驰并收藏我是演技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