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给你把把关。若是老夫也拿不准,那就等回到临安府,老夫再给小妾过个生日,把老夫的好友全都招来给你出主意。”给小妾过生日这个法子实在是太好用了,因为没人会在意他的小妾生日到底是哪天,是不是一年过了两次生日。甚至根本没有人在意他有没有小妾。李申之也觉得自己应该把想法与张浚说一说。随着理想中的规划逐步实现,李申之感觉对大局的掌控有些力不从心。凭他一个人肯定无法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政治制度。既然是要改造宋朝,那就必须有宋朝的人参与进来才行。李申之说道:“好叫张相公知道,下官以为内儒外法之术,完全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法无禁令皆可行,只需要定好具体的法令,法令之外是百姓的自由。而如何制定法令,则依据圣人之言结合时局而定。时局变了,法令同样需要跟着改变。”“正是如此。”张浚点头称是,转而问道:“可是申之为何又要摇头叹息呢?可是此法有何不妥之处?”李申之说道:“可是怎样才能保证内儒外法之术可以顺利实施呢?”理论与技术的难题。提出一项美好的理论,必须还要有能实现这项理论的技术才行。没有技术,所有的理论都是空的,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正如之前李申之曾探讨过的:空喊人人平等容易,但是要怎样实现人人平等呢?老百姓常说一句话:上层的意思是好的,但是底下的人把经给念歪了。这就是理论与技术产生偏差的经典案例。李申之作为一个高层的人,作为一个设计制度的人,不能因为“底下的人把经给念歪了”就把锅甩给底下的人,而是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就要保证,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经给念歪了。这便需要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充分地把人性的恶给考虑进去,主要是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当有机会的时候,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即便这样会损害别人亦或是集体的利益,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性。这样一来,人性到底本恶还是本善,就变得好理解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支持人性本善的是儒家的孟子,支持人性本恶的是法家的荀子。他们观点虽然是善与恶的对立,其实本质上却是统一的。人性是复杂的,有善,也有恶。儒家站在教化的角度,看到的是善的那一面;法家站在规范的角度,看到的是恶的那一面。当然,这并不是说儒家看不到人性的恶,亦或是法家看不到人性的善。只是他们想要实现自己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着重关注的点不同罢了。儒家通过放大人性的善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法家则是通过抑制人性的恶实现同样的结果。李申之与张浚一番讨论,说道:“最好的办法,是设定儒与法的边界。”张浚头一次听说“边界”这个词,不是很理解。李申之解释道:“州县以下,所有事由必须遵循法度。州县以上,有法依法,无法依儒。”张浚问道:“那若是县里遇到无法可依的事情呢?”李申之说道:“县里解决不了,报到州里。州里解决不了,报到朝廷,再由朝廷里的相公们商讨出个章程,传示各州县尊为循例。”法条与判例的融合,为现代社会主流的法治思想,被李申之提前一千年搬了出来。张浚在案前左右踱步,口中念念有词,沉吟片刻之后赞不绝口:“妙啊,妙啊!这样一来大家各司其职,凡事不可逾越,再不会发生胡乱判案之弊。”忽然看到李申之依然沉着脸,张浚问道:“申之还有什么疑惑吗?”李申之眉头不展,反问道:“这样的制度虽好,该如何保证其实施呢?”监督制度自古便是难题,甚至是一道无解之题。历朝历代设计的制度里面,都有朝廷的监督机构存在,但这些监督机构到了最后无不成为了最大的贪污机构。直到现代自媒体发达之后,才对各种腐败现象形成了真正的高压态势,却依然无法根除贪污。李申之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超越人类的智慧,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消除贪污腐败现行,更不觉得自己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手机搞出互联网,培育出数量可观的自媒体。所以他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尽量保证施政纲领的前提下,与腐败现象共存。在治理腐败方面,不得不说宋人的御史台谏制度同样站在了封建历史的最巅峰。从宋之后的金元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宋不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七桃散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桃散人并收藏大宋不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