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申之依照自己在网上学来的浅薄的小知识,打算开展一场大宋流民版的“扫盲运动”。按照惯常的做法,李申之先是祭出了神器《千字文》,然后悬赏给这些流民,谁能认得三百个字,晚饭就给加肉。当李申之说完规矩之后,看到的是流民们憨厚的笑声。初始时还不懂憨笑是什么意思,等到打饭的时候才发现,居然每个人都能认得三百个字,有的甚至还能把千字文给背下来。当然了,也有个别水平差点的,只能认出二百来个字,李申之网开一面都给了肉吃。出乎意料,完全出乎意料。大宋老百姓的识字率这么高的吗?被欧陆强国吹上天的义务教育,莫非早在八百年前的大宋就普及了吗?是,也不是。说起来还要追溯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官方鼓励科举制度,使得大宋上下读书成风。然而科举进士毕竟名额有限,即便是用举人身份去当个小吏,也依然有大量的读书人无法在官府中谋个体面的职位。这些暂时没有差事的读书人,在两届科举的间隙便会深入到乡下当个教书先生,自己也半耕半读,闲暇之时教导乡民们读书识字。有文献记载,在宋朝的和平时期,百姓的识字率高达百分之四十,比清朝和民国都要高出很多。建国后扫盲工作时曾经发布了一个标准,能认识两千个常用字,能写二三百字的小短文,才不算文盲。识字五百字以下叫文盲,识字五百以上两千以下的叫半文盲。所以说,李申之订立的能认识三百字,连半文盲的标准都达不到,对于重文轻武的宋人来说,太容易了。就算是把整篇千字文给背下来,整个宋人至少一半人都能做到。宋代乡间娱乐活动少,乡民们农闲之时在家劳作,每日里光是听学子们在书房中诵读都听会了。李申之惊喜地发现,宋朝何止是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其所具备的条件简直都要溢出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李申之既然答应让大家吃肉,断没有凭白再提高考核标准的道理。更何况李申之是出了名的仗义,只要让这家伙满意了,他给的待遇比预期的高得多。跟着李申之混,只有两种待遇:爽和更爽。晚饭的时候,李申之端着大灰瓷碗,跟大伙蹲在一起凑伙儿,一边吃一边开玩笑:“没想到啊,你们一个个地竟然都能识文断字,这三百字的要求倒是低了些了。”流民们也是一边吃着一边说话:“俺们这些个睁眼瞎,哪算得上识文断字。只不过往常农闲的时候,跟庄子里的小先生念过几篇文章罢了。”“小郎君不如把标准提到一千字吧。这三百字的标准着实没啥意思,就没人念不下来的。”瞧这模样,仿佛这顿肉吃得有点心虚,感觉自己不配的样子。殊不知即便是按照千字文的标准来实施,能过关的人恐怕也有一半以上。李申之呼啦啦地吃完了一碗,去盛上了第二碗,说道:“一千字就一千字,谁要是能认够一千字,一日三顿饭,顿顿有肉。”李申之一如既往地仗义着。这下轮到流民不淡定了:“小郎君莫不是在说,这清早饭也要有肉了?”李申之说道:“有,当然有。不过我建议,大伙在识字的时候也要练着写一写,到时候会写字的人,咱有大用。”能认字不一定会写字,这种奇特的现象在现代人中尤其普遍。听说连早饭都有肉吃,这些流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少年了,他们一个月都难吃得上一次荤腥,现在竟然一天三顿都有肉。皇帝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物质上得到了巨大满足的流民们,恨不得立马放下碗就去干活。遇到这么好的东家,自己得卖命才行。万一东家瞧不上咱,把咱给辞了,上哪吃肉去。李申之更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失败”的扫盲运动,鼓舞士气的效果竟然这么好。只不过这样的士气得来并不容易,其代价就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赵瑗首先找到李申之,说道:“你这般赏赐他们,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一长,你哪里来搞这么多肉?一旦赏赐跟不上,他们吃惯了肉忽然没了肉吃,你还如何调动他们?”李申之笑道:“你放心,就这么顿顿大肉给他们吃,用不了半个月,他们就会求着给他们吃菜了。”事实证明,华夏人的肠胃还是习惯碳水饮食,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留在基因里的记忆。不像游牧文明,以乳和肉为主食。也正是因为长期靠碳水为主食,所以偶尔能吃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