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范同会做什么样的事,全在于领导是什么样的人。用好了,范同同样是治世之能臣,用坏了照样能够祸国殃民。 在秦桧倒台的时候,范同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不知廉耻地最先反水,并且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成功地向赵官家和李申之示好,与王次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并没有遭到清算。 在范同原本的人生轨迹中,他紧紧跟着秦桧,最后却因为能力太强而被秦桧猜忌,进而被排挤出了朝堂。 现如今秦桧死了,他反倒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也不知是不是命运跟他开的一个玩笑。 不多时,范同入内面圣,与官家敲定一些细节。 官家很满意范同的态度,说道:“范相公觉得此事可有不妥?” 领导一般说完一件事之后,总喜欢让下属在补充补充。其实就是做个姿态,并不是真要别人补充。 不过赵构这一次是真的心里有些打鼓。无缘无故地贬谪一位贵人,赵构心里终归还是有些不自信,生怕诏书下达的时候引起天下人不满。 范同略微想了想,说道:“此事的确略有不妥。” 赵构神情紧张起来,连问道:“范相公可有良策?” “是臣唐突了!”范同看到赵构的神色紧张,仿佛自己犯了多么大的罪过一样,赶紧俯身拱手致歉,说道:“官家与李文林所言不错,只是贬为徐国公颇为不妥。” 不敢让赵官家久等,范同紧接着说道:“国公府上可以养私兵,于理不合,不如改封为郡公。” 范同的意思是国公太高了,因为国公同样有很多特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再往下贬一贬,贬成郡公得了。 赵官家想了想,问道:“可是应天府附近,并没有合适的封地可以封郡公。” 之所以一直在应天府附近找封号,是想把赵桓给赶到应天府去。若是在别的地方找一个封号,那就不能再以“就国”的名义把赵桓赶到封地去。 范同说道:“徐州再往东是海州,海州在前朝又叫东海郡,不如改封为‘东海郡公’?” 赵构点了点头,随即眉头又皱了起来,说道:“东海郡公倒是可以,可是海州现如今在金人手中,该如何是好?” 范同得以地摸了摸胡须,说道:“那岂不是正好,让他在权且在应天府看管。” 看到赵官家紧绷的脸色,范同赶紧俯身拱手:“不知妥否,还请官家定夺。” 范同暗自在心中告诫自己:日后断不可在官家面前表现出得意的模样,今日只此一次。 赵官家面色稍缓,点头说道:“可。” 可怜还在天寒地冻的五国城里,啃着窝窝头喂猪的赵桓,自己还不知情,只是短短的半天时间,他就从渊圣皇帝变成徐国公,又成了东海郡公。 其实他也没什么好可怜的。 当年二圣回归的时候,赵桓哭着喊着想回家,只求等当一个万寿宫使(岳飞和韩世忠现在的虚职),能当一个郡公,已经算是天大的恩赐了。 只可惜赵构不论多么恨他,都不能真的给他个万寿宫使,因为那样于理不合。 他不怕得罪赵桓,他怕得罪天下的士人和临安的勋贵。 …… 李申之拿着几篇文章离开了临安府学,兴高采烈地回到了自己家中。 他满脸的轻松惬意,这次科举定当是稳妥了。 科举的考题经过他们几人的分析,猜得八九不离十,无非就是围绕朝廷现在的状态、赵构的性格以及行事特点分析,预测一下赵构将来的施政方向罢了。 赵构虽然怂了点,但是对于内政方面颇为上心。 南宋时期有流民归国,赵构给他们安置了土地并且免税,等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征收过这些安置流民的税。 按照宋人的习惯思维,以后的方针无非就是发展农业,发展商业,增强海外贸易,稳定国内市场几个举措。 就赵构那水平,他也想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策略。 猜中了题目,李申之提议让大家每人做一篇文章,互相交流一下。 等到大家交卷的时候,众人又互相当起了考官,对每个人的文章进行了一番点评。其中韩平的文章排第一,陆游的排第二……李申之当之无愧地倒数第一。 于是乎李申之把众人的文章全都搜了过来,号称要拿回去仔细研究一番,向众位大文豪学习学习。 有这几篇样稿在手,科举的时候一定能写出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 至少二甲进士不成问题。 洗稿么,键盘侠的基本功而已。 至于会不会在考场上有雷同卷,被判定为剽窃,那是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宋不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七桃散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桃散人并收藏大宋不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