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人,官家也特许他们免解试一次。 不说别的,单就科举这件事情来说,赵官家对李申之可谓是仁至义尽,比亲爸爸都亲,一时间让李申之颇为感动。 好在他早已人情了赵构的真面目,倒也不至于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思。 赵构这个人,只要能帮他议和,什么要求他都可以满足你。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对李申之是昏暗的。 早上练功,下午读书,晚上还得继续操练。 也就是仗着年轻身体好,这要是换做那个三十出头的社畜,怕不是早就累死了。 好吧,他就是累死的。 等到元宵节的时候,阖府上下全都出去看花灯,只留下李申之一人在家中继续用功,他莫名地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终于能安安静静地躺一天了。 躺平才是最美好的感觉。 正月十七,官家巡视一圈过后,临安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临安府学也跟着开学了。 李申之一大早就赶到了府学,一则需要报到登记,二则他很关心学子们对他到底是怎样的看法。 不提前摸个底的话,他担心科举的考场上,会有人暴起而刺杀他,那可就亏死了。 世界还没有拯救,不能这么快领盒饭。 前往府学的时候,李申之带上了自家的社交神器:胡虏血加蛋糕。 在自己的金钱攻势之下,那些个没见过世面的临安学子们,还不得对自己俯首帖耳。 事实证明,李申之想多了。 即便是没有胡虏血喝蛋糕,临安的学子们照样对李申之敬爱有加。 年轻人最敬重的便是英雄,李申之就凭六部桥上的那一刀,这个老本就足以吹一辈子了。 临安府学的学正亲自会见了李申之,对这个肉眼可见的未来政治巨星,早一点结交没有坏处。 回到学舍,学子们全都挤着来看一眼李申之,这家伙身上突然多了许多传说,他们来看看李申之头上是不是长出了角,身上长出了鳞片。 哄闹了一阵,李申之心中稍稍安定下来,试探着说道:“省试还有半个月就要开始了,不知诸位同窗准备得如何了?” 杜陶心情很好,说道:“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没准备好的也不在这几天的功夫。倒是今年的科举会考什么题目,不知大伙有什么想法?” 押题,是考试之前学子们最喜欢干的事情。 科举制度虽是从隋朝建立,但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宋朝。 从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立国到现在小二百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 成熟的同义词就是僵化,僵化的制度之下便会具现出许许多多的规律,比如科举策论的出题规律。 于是乎,每年都有押题的人,而每年策论的题目,都与大伙押题的方向大差不差,只要认真分析,总能看出端倪。 因为策论的出题方向,往往与朝政的方向直接相关。 简言之,朝廷想干什么,策论就考什么。 按照之前的分析,科举的主题便是和议。写策论的时候,只需要把握住一个大框架,那就是在皇帝陛下的英明带领下,在秦丞相的大力支持下,朝廷通体协作,上下努力,终于与金人达成了和议的伟大成果,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我们要感谢皇帝陛下,感谢丞相,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努力奋斗,为大宋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只要框架能站住脚,方向肯定不会出问题。至于文章能写得有多出彩,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可是现在秦桧已经死了,李申之成了和议的关键人物。 这样一变,文章就不好写了。 难倒说和议是在赵官家跟李文林的努力之下达成的吗?李申之分量不够啊。 再说了,既然和议已经彻底落下帷幕,那么国策接下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短短的时间之内,谁也不敢拿出一个定论来。 毕竟是一考定终身的科举考试,大家都想钻研得更加精细一些,把题押得更准一点,让自己的胜算更高一些。 韩平是学子们的领袖,虽然被李申之在解试的时候压过了风头,但是李申之几个月都不露一次脸,被学子们视为放弃了学子领袖之位,大家依然把韩平当做领袖。 韩平当仁不让地率先发表意见:“既然和议已经达成,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刀兵之祸。接下来,该当考虑如何富国强兵了。” 范成大也做同样的想法,说道:“韩兄说的是。既然和议已成,那么国泰民安便会是主基调。然而富国强兵也有许多策略可以选,笼统地说出来只是平庸之见。咱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