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都没准备,自己家里也比往年少割了半斤肉,打算响应朝廷的号召,过一个简朴的年。 谁知这天下总是有胆大的人,悄悄地给官家送了一柄玉如意。 官家收下了。 这一收不要紧,惯于见风使舵的临安官员们立马感受到了风向的改变,纷纷给官家筹备礼物。 动作快的人率先抢购了珠宝店里的珍奇玩意,官家全部照单笑纳。 这下整个临安城都疯了,如意便成了紧俏货,只半天功夫,所有临安城市面上,但凡成色稍微好一点的如意全都被抢购一空。 甚至有人放出话来,只要有上好的如意,不问价钱,有多少要多少。不怕你东西贵,就怕你东西不够好。 可即便是这样,整个临安城依然难求一个入眼的如意。 于是乎,又有机灵的人想起了李申之大婚时,府上看到的那些琉璃如意。 虽是琉璃制品,工艺也一般,但胜在独一无二。 每一个如意都有其特殊的颜色和质感,有的甚至几样颜色混杂在一起,交缠扭曲流动着,仿佛梦境一般。 上门求如意的人,也不知道李府的琉璃如意到底卖不卖,都是提着礼物上门,求李家二老爷李维送一个。 交易模式回归到了原始的以物易物。 李维不敢拿主意,李申之造出来的玩意他不敢随便动,便派人去征询李八郎的意见。 李申之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挣钱的办法。 他倒不是想要囤积居奇,涨价收割。而是顺着以物易物的法子,用琉璃如意换粮食。 临安现在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应天府却依然是乱世。在乱世之中,粮食永远是战略物资,有钱都买不到。 李申之早做打算,换取大量的粮食,开春之后刚好可以趁着朝廷的纲运,通过运河将粮食送到应天府。 既然指望不上朝廷调拨粮食,那么让朝廷帮忙运输一下自己筹备的粮食,借几艘漕船用用,应该问题不大。 对于换来什么粮食,李申之也不挑。 米面油优先,精米和糙米都要,陈粮和新粮都行,其他的诸如大豆,芋头,萝卜,果干,核桃什么的,只要是能吃的,并且耐储存的,统统来者不拒,就连咸鱼都收了好几缸。 李申之也没有强行逼着对方一手拿如意一手交粮食,而是宽限到了正月十五之后。 能上门求琉璃如意的人,都是临安城里有头有脸的人,不用担心他们爽约。 …… 正月初一,大朝会。 在临安城中的官员和勋贵们,一大早地全都去了皇宫,参加官方组织的庆典活动。 而百姓们,喜欢去道馆佛寺中游玩祈福。 每年立春的时候,还会有一场迎春牛的活动。 官家亲自在御街之上,将一头牛迎到临安府衙之中,寓意来年农业大丰收。 今年的立春之日在年前,当李申之在家中奋战的时候,官家已经领着临安的官员完成了一次迎春牛。 过年的时候,也是官家最忙的时候。 古人常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意思是说一个国的大事,是祭祀和战争两件事。当然了,此处的祭祀并不仅仅是“烧香”这样的活动。 (这里也改) 在远古时期,祭祀代表着一个国或者部落的组织形式和财物分配制度,简言之就是内政。 (啊……还是审核中)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国的大事,只有内政和战争。 到了宋朝,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内政制度,但是祭祀的象征意义,依然十分重大。 所以说,整个过年期间,赵官家作为整个天下的法定代理人,他的主要任务便是完成所有的祭祀流程。 对于百姓来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是全民狂欢的半个月,李申之给自己家的员工放了几天假,还一人发了一壶胡虏血,一大块蛋糕,当做年终小福利。 鸡舍离不开人,给留守鸡舍的人开出了三倍工钱。 所有的这些待遇在李申之的眼中,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收获了一大波的忠心。 大朝会的仪式感十足。 官家高高在上,念着听不懂的骈文。 百官的身边,每隔几步远,就会站着一名礼部的官员,时刻提醒着官员们该干什么。 李申之仿佛队列训练时听教官的口令一般,集中着注意力,跟着礼部官员的口号前进,后退,时而鞠躬作揖。 能参加大朝会,对于官员来说是一项尊荣。但是对于实际参加者来说,是一种折磨。 整整一天,参加大朝会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什么都不能干。 一群人挤在一起,又没有个换气扇,空气流通不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