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深明大义,陆谦佩服。”



陆总管嘴上说着佩服,内心则将对王海的戒备之心提到最高。



王海他是了解的。



礼部尚书正是王海的孙子。



而之前儒家在大乾一手遮天的盛况,也是王海一手缔造的。



现如今王海复出,直接和乾帝谈妥了合作,意味着帝党会增加一大截实力。



而且儒家的核心力量也会全部站在乾帝那一边,尽管儒家内部也有人支持魏君,但是和王海掌握的实力相比较,陆总管还是倾向于相信王海手中掌握的力量更强。



对于志在消灭帝党,建立一个全新国家和体制的陆总管来说,王海自然是一个大敌。



况且王海本身的实力还那么强。



不过谨慎过后,陆总管便是庆幸。



幸好,乾帝这波是让自己负责清除魏党。



如果换成别人,说不定就真的成了。



好在是自己。



监察司内百官的资料都很详实,陆总管如果想让谁落马,是很简单的事情。



正好借助这次机会,把仅存的那些帝党全部换掉。



连理由乾帝都给他找好了。



本来他还头疼要怎么把这些人弄下去呢。



现在正好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至于王海带来的这批人,就只能徐徐图之了。



现在先给乾帝打了个预防针,乾帝也同意了如果儒家这批人不能干的话就可以换掉。



陆总管想到这里,尽管内心很严肃,不过嘴上还是浮现出一抹笑容来。



乾帝还是太年轻,而且隐居幕后修道的时间比在前台当皇帝的时间更长。



乾帝不明白一件事:一个臣子能不能干,不是由他本身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上官决定的。



上官说你不能干,你能干也必须不能干。



乾帝高高在上,能知道什么?



下面的官员能干不能干,还不就是他的一句话。



把这个权力掌握在手中,正好借助乾帝的皇权,悄悄的剪除帝党的羽翼。



这自然是一个很考验操作能力的事情,但陆总管常年奋战在一线,他的微操能力很强,比运输大队长强多了。



此时乾帝看了一眼陆总管,忽然微微皱了皱眉。



对于陆谦的办事能力和忠心,他都是放心的。



不过和王海比起来,乾帝感觉陆谦的力量可能还是太小了。



儒家隐藏起来的实力,乾帝一直认为是很强的,而且王海的个人实力也超强。



王海和他合作,肯定也是为了儒家的发展。可是儒家的利益和大乾的利益并不是一体化,他更信任的还是陆谦,而不是王海。



所以乾帝又对陆谦道:“陆谦,王老属于方外之人,不方便直接插手大乾的政务,所以这件事情明面上要由你负责,你一定要好好做,但是不要把姿态弄的太明显。朕希望这件事情是潜移默化做成的,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陆谦明白。



乾帝这是又想当那啥又想要牌坊。



想和儒家合作。



还不想让儒家做大。



这想法很皇族。



和当年先帝的考虑也差不多。



又想让儒家为自己服务,又不想让儒家一家独大,还想要一个好名声。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不过先帝当年倒是真做成了。



可是乾帝嘛……段位和先帝比起来还是有点差。



陆谦没有立即答应乾帝这个要求,因为这个要求确实有点难办,不是一个监察司提督应该有的能力。



“陛下,其他的都好说,可是不被人发现的话……有点困难。能够上金銮殿的,都是一时俊杰。只要我们动手,他们很容易就能够察觉出我们是在针对谁,除非……”



“除非什么?”乾帝问道。



陆谦看了乾帝一眼,试探着道:“除非我们把局面搞混,不仅打击帝党,而是名义上针对所有人。”



乾帝还是有些水平的,他瞬间听懂了陆谦的话。



“你是说……京察?”乾帝有些犹豫。



京察,是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



通过了京察考核的官员,往往能够升官。



而通不过京察考核的,按照京察的成绩,会有相应的惩罚,最严重的,罢官去职,甚至问题很大的凌迟处死都有可能。



京察本身的目的自然是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大乾的统治做出贡献。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长官往往博宽大之名,每届京察,只黜退数人,虚应故事,余概优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最开始京察制度初创的时候,京察本来是三年一考,后来变成了六年一考,再后来又变成了十年一考,时间周期越来越长。



到了乾帝这儿,自他登基之后,还没有京察过呢。



百官不提,乾帝也不提。



原因嘛,自然是稳定压倒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创造京察制度的正是儒家的官员。



而让京察制度几乎沦为废物的,也正是儒家的官员。



现在要重启京察的话,从时间上看,倒是合情合理。



不过很容易引起更大的动荡。



毕竟乾帝心里也清楚,现如今大乾的朝堂,除了帝党、魏党之外,还有修真者联盟党,心向妖庭的联妖党,以及其他的妖魔鬼怪党派。



他这次只想针对魏党,把事情搞大的话,他担心控制不住。



所以乾帝又想怂。



不过认怂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乾帝把难题抛给了王海:



“王老,你怎么看?”



不等王海回答,陆总管主动道:“陛下,这个问题就不要问儒家了。



当年创造京察制度的就是儒家,而当时主持京察的也是儒家弟子。在京察制度的帮助下,最初的那几年,效果斐然,朝堂风气焕然一新,但是后果便是儒家弟子把其他官员几乎全部取代,京察考核下丢掉的那些官位空缺,全都被儒家弟子填补。



等到了后来,儒家弟子在朝堂上一家独大的时候,京察制度又沦为摆设,京察的时间也一朝比一朝长。



陛下,臣并无私心,也知道王老和陛下合作,陛下肯定会出让很多利益。但如果再次京察的话,主持京察的必然不能是儒家弟子,否则会出大问题的。



“陛下,请三思。”



乾帝闻言内心一喜,但脸上却是震怒,怒斥道:“放肆,怎么能这么和王老说话?”



陆总管只是躬身弯腰行礼,并没有自辨。



监察司就是皇帝的一把刀。



他提督监察司,就是皇帝手中最锋利的那把刀。



所以他必须是孤臣。



孤臣,意味着不能交好任何大臣。



只有这样,皇帝才能放心的用他。



尽管王海现在是和乾帝在合作,不过陆总管还是亮明了自己不欢迎的态度。



这固然是有些不顾大局,但是却可以让乾帝放心。



在短时间之内,陆总管就能够做出这种反应,并且将其表演的十分到位,让乾帝和王海都看不出任何表 <(3/3)

章节目录

视死如归魏君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平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层并收藏视死如归魏君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