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纷纷都在想,你周经才刚上任几天?怎可能取得如此的成绩?肯定其中有何猫腻。



前任的户部尚书叶淇虽然在任上胡作非为,但有一点,就是他征服了朝中大多数文官的心,在文官看来,叶淇是正统的户部尚书,所行之举功大于过,并极度认可叶淇过去几年对户部的改革。



而周经上任之后,首先就将过去很多改革归于旧制,不单纯体现在盐政,更重要的是各地官员的政绩优劣不再以羡余的多寡来决定,反而对各地多征税多加摊派的地方官行惩戒,另外就是收紧太仓银的调拨,整个朝廷进入到“节衣缩食”的状态。



这跟过去几年朝廷大手大脚的开销方式大有不同,一旦朝廷开始减少支出,官员的利益自然也就受损,在京、地方官员油水少了,自然就会对他有所不满。



周经跟张延龄的关系密切,以至于那些攻击周经的文官,更觉得自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



更重要的……



是周经也不是完全没有缝的鸡蛋。



这就很糟糕。



徐溥走出来质疑道:“年中各地的呈报来看,各地种粮的主要区域,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天灾人祸,户部又加紧对于各地加派苛捐杂税的清查,何以会在秋粮入库之后,增库粮和库银如此之多?”



这个问题,可说是非常尖锐的。



也不怪徐溥,主要是之前各级衙门的讨论,都觉得今年会是大明改元弘治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原因不单纯是因叶淇卸任,换了个没有经验的周经上来,也跟各地遭遇到的天灾人祸有关,西北还因对鞑靼用兵,耗费了那么多的军饷,怎可能说丰收就丰收?别是各地的农田没有丰收,只是大明的府库丰盈了,户部做了一些阳奉阴违的事,把苛捐杂税又给增加。



周经道:“回徐阁老的话,这其实得益于户部早有准备。”



徐溥不解道:“愿闻其详。”



连朱祐樘也用很热切的目光望着周经,想知道背后有什么缘由。



周经如实道:“其实在开春播种之地,的确是有各地的呈报,表明今年粮食的播种情况不理想,夏粮入库时减损的确很多,但在六月之后,户部为避免秋粮入库的折损,便由户部牵头,各地的粮商等人在江南各处的闲田进行一番补种,因江南各处的雨水较好,昼短夜长,在秋收之后将这部分亏空补了上来。”



这话听起来合理,但在那些“懂行”的人听来,根本是在糊弄人。



徐溥便当即问道:“只是靠补种闲田?”



周经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压力。



也好像明白了为何今天张延龄不肯来,感情张延龄早就知道,来了一定会跟这群人产生冲突,自己身为文官一员尚且如此,若是换了张延龄来,还不被满朝文武连番质问?



周经道:“并不单纯于此,也因各地及早做好推陈出新的准备,由各地粮商对各地富余的粮食提高收购的价格,再以收购回的粮食折换查引和盐引等,再将这部分的粮食调运往西北用以修筑关塞和整顿边备之用,至于所增之库银,也多是因此。”



听到这里,众大臣才知道,原来今年的府库丰盈,并不是靠各地的丰产所带来。



更主要是朝廷用盐引和茶引换得了部分本属于百姓的粮食,还利用到商贾,这就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大明建昌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语不语并收藏大明建昌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