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主因是鞑靼从宣大一线杀进来了。



换了平时,以甘肃、宁夏、延绥为主的三边意义更大,三边总制统调西北军务,才是正途。



“那谁是新的三边总制?”张永又问出个听起来傻傻的问题。



张延龄笑道:“还是要问那些文官啊,我怎知道他们推举了谁?反正我要回去了,就算我不走,他们也不会推荐让我上,这个新任的三边总制,一定是他们认为跟文官走得近,他们能控制得了,而且对西北军政体系知根知底,旁人想行贿也很难的一个……看似正直、有资历的老臣……”



说到这里,张延龄拍拍张永的肩膀,意思是,我言尽于此剩下的你自己慢慢琢磨。



张永比照了一下张延龄所说的“前提条件”,竟然没有一样是跟张延龄对得上的。



张永心说:“这位爵爷说话真有意思,你还不如直接说,找了个跟你正好相反的人来?!”



等张延龄打着哈欠进内帐休息时,张永也在琢磨:“建昌伯所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朝中文臣必然是要推举这种人的,可问题是……为啥这位建昌伯没有文官所中意的任何一条优点,竟能在西北如此游刃有余还获得如此大的军功?而以往那些人就不行?”



“难道说,那些文官所推举的,其实是错的?”



张永作为朝中的新贵,未来可能会影响大明朝政之人,此时也学会反思,开始去探究文官立场的正义性。



……



……



张延龄带着京营两千人马,以及金琦等人一起回到了宣府。



宣府巡抚刘大夏亲自出来迎接。



跟之前一次见面不同,这次张延龄功勋卓著,连刘大夏甚至都很眼气。



谁让张延龄毫无资历,就是舍得散财,就能取得如此大功劳?



刘大夏本身就是被皇帝派来西北筹措军粮物资,完成地方钱粮奏销的,他自然不会有张延龄那么阔气,他甚至还试探着,想让张延龄拿出点,比如说把之前朱祐樘交给张延龄的两万引盐引,直接留在西北,作为填补西北军饷之用。



“刘中丞,你所说的盐引,本爵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不妨上奏,请求陛下来调配,比跟我说更好。”



张延龄在宣大巡抚的衙门内,很直接便回绝了刘大夏的请求。



盐引是朱祐樘给的,但想让我再吐出来?



门都没有。



那本来就是我姐夫送给我当军费的,现在我只是靠徽商的势力筹措了小部分的军费,就把问题给解决,盐引自然是要被我揣兜里的,想让我拿出来非要御旨不可。



刘大夏显然也没办法。



谁让自己本身就是下级,跟上级提请,上级没啐他一脸唾沫就是好的,现在只是说话难听了一点,他也有所准备,毕竟朝中人都知道张延龄跟文官之间有嫌隙,而他刘大夏恰恰也是文官体系中的一员。



“刘中丞,你在中原治河数年,对于河工的账目应该最为清楚,此番本爵回京师之后,必然还是会重新查河工账目的。”



“要不趁着我在宣府这几日,你跟我好好研究一下河工账目?”



张延龄不但吝啬不想吐血,还想让刘大夏帮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大明建昌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语不语并收藏大明建昌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