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也选择了沉默,对此事未置可否。



不过于此时,朝中对于有关李东阳跟张延龄要行联姻的事,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连京师中人都开始知晓此事,坊间也都开始议论。



李东阳突然成为舆论中心,自然也是不厌其烦,同僚有想问询他意见的,他一概都不去应答,最近几日更是避免与人会面和交谈,有意在避开舆论。



却于此时。



张延龄西北军功的消息,更多传到京师。



宣府巡抚刘大夏派出第一批的议定军功之人,已到了白羊口,在清点和查验了鞑靼人的尸体和首级之后,认为并无问题,由刘大夏亲自上奏此事,确证了张延龄战功的可信性。



朝廷派去的,兵部协同锦衣卫,到现在还没到白羊口,更没到虎峪口,他们还未做最后定论。



如今看来,想反转张延龄的军功,已难上加难。



这几天最得意的,要数张鹤龄。



一连几天,皇帝早朝时都会召见张鹤龄,让张鹤龄旁听朝议,偶尔还问问他的意见,他在朝堂上撒泼耍浑的样子,跟他弟弟很相似,但始终他没多少能耐,也没给出什么好的建议,皇帝大概只是让张鹤龄当他弟弟的替身,大概听他在朝堂上撒泼唱唱反调,也没打算真的让张鹤龄去做点实事。



这天早朝朝议。



兵部尚书马文升又奏报了西北的战报,说是张延龄已带兵靠近了偏头关,而此时偏头关周边鞑靼人马已基本逃干净了。



张延龄要重夺偏头关,看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诸位卿家,朕觉得,要是建昌伯把朕派遣的差事完成,朕想早些召他回京师,你们认为是否该如此?”皇帝一如既往拿出好似没主见的性子,来问询他“诸位卿家”的意见。



马文升不等徐溥等人有任何表示,主动表态:“老臣认为,应当由建昌伯巩固西北军务,不但宣大一线需要整顿,连三边一线也需重修关防等,过去数年马政弊端颇多,也可让建昌伯再行整肃……”



你张延龄能耐不是大吗?



那就先在西北别回来。



军政方面,我们知道你还有点能力,既然你都去了西北,我们暂时也就不想看到你,西北那些糟心事……



归你了!



朱祐樘则意外于马文升对张延龄的“支持”,似乎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只是文臣不想见到张延龄的一种反应。



“徐阁老,你认为呢?”朱祐樘打量着徐溥。



徐溥先看了看马文升,他自然能明白马文升的用意,但他还是不愿让外戚更多去沾到军权。



哪怕张延龄回到京城,真的很讨人厌,朝堂上比张鹤龄更加张牙舞爪,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经常还要置气辩论……



但在他徐溥看来,大明的纲常不能乱。



“陛下,鞑靼既在发觉朝廷用兵之坚决,主动撤兵之后,也当结束西北军务,当务之急是要保证西北屯田秋粮入库的稳定,若眼下不召建昌伯回,也可等秋粮入库之后,再行征召。”



徐溥拿出了身为首辅的“眼界格局”。



我不去跟皇帝讨论张延龄功劳的问题,甚至鞑靼撤兵,我都不认为是张延龄有功所导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章节目录

大明建昌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语不语并收藏大明建昌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