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要人心,想要稳定,还要得到文化、思想上的统一,想要将统一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记住,那就要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接下来的秦国,就以廷尉之言而进行,驰道、马车之统一由廷尉亲自设计。”



“臣等遵旨!”



百官躬身喊道。



嬴政继续开口,“货币乃一国之重,是商人,是百姓交易之关键,必须由朝廷掌控,朕决定天下货币皆出咸阳,咸阳货币出少府;凡私铸者,抄没家产,夷三族!”



嬴政话音冷酷。



百官再次遵旨。



“天下田亩、舆图、人丁造册虽尽编入我秦国,但连年征战,人口凋零、迁徙,必有错乱,亦有人隐姓埋名、隐匿人丁,更有甚者入山为盗,人丁乃一国之根基,不可不察,朕命各郡、县、下至乡、亭、里、什伍从下至上上报人口,登记造册,下发身份令牌,凡隐觅人丁者罚,凡出行,必要有令,具体如何执行,丞相、廷尉、少府、仆射、谏议大夫、博士等人议之上奏。”



“臣等遵旨!”



王绾、李斯等人立即躬身回应。



“朕并天下,迁诸国富户十二万户以富咸阳,朕决定将咸阳以难之长安县并入咸阳,修路盖房,为表彰为我秦国立下功劳的先贤,朕决定以其姓名命名各街道之名、巷名,长安与咸阳合并之设计规划,与我秦国共荣天下,此事交于廷尉与少府负责。”



听完嬴政的话,百官无不表示激动,立即跪地,“陛下圣明,臣等能为陛下效命,死亦无憾!”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昔日专诸刺僚、聂政刺侠累虽死却留其名。



昔日张子入秦国朝堂,更是说出人之一生不过是为名为利,更言自己为名利而来。



就连吕不韦著书立说也不过是为了名。



世人都逃不过名利二字。



如今皇帝要为那些为秦国建立功勋的人,以其名来命名城区街巷,如此咸阳百姓,世世代代人人皆知先贤,岂不快乎?



而他们若是立下功勋,,是否也能留其名,让人时常念诵?



即便留不在咸阳,那是否能留在自己的老家呢?



因此百官大呼‘善’。



至于为何是李斯督造设计,因为李斯不止能力出众,执行力强,书法好,而且还懂设计,骊山陵寝便是李斯按照星象结合地利所排布,可以说一座骊山陵墓内中包含宇宙天地万物之生化奥妙。



因此凡是涉及到设计这一类的,总少不了李斯。



能者多劳。



到了这里已经到了中午,嬴政也直接让宫中上膳,大家稍微活动,便又开始讨论。



第五百一十章十二金人之议



“启奏陛下,如今天下兵戈已息,山东六国百万兵械也需处置。”



很快,又有人提出问题。



众人开始讨论。



许久之后,李斯坐直身体,拱手启奏,“昔日大禹收天下之金而铸九鼎,镇压气运,臣以为我秦国可效仿之。”



“那该铸造何物?难道也铸鼎吗?”



很快殿下又是一片嗡嗡之声。



许久之后,嬴政敲了敲桌子,很快众人安静下来,看向嬴政。



“收天下之金,铸十二铜人以及钟了,此十二座铜人其中六座以孝公之太上皇期间六位改变我秦国局势,对我秦国有大功的将、臣为形貌铸之,剩下六座便从在场诸位将、臣之中挑选立有大功者,以其形貌铸之。”



听得此话,百官无不愕然,但不等他们开口,便听嬴政继续说道:“先议六世与我秦国有大功绩者,其他的你们回去再议。”



嬴政不容置疑地开口,众人也只能称‘诺’。



不过对此大家也只有高兴,比技能能铸为铜像,可是殊世之荣,怕是比获得玉勋章更加稀少,天大的荣耀,名字将永世流传,成为一段佳话。



因此很快大家又开始争论起来。



从孝公到孝文王,这期间可是出现了太多的能臣、强将,出将入相的也不在少数。



想要从这么多人中挑选出六个,那可真是不容易。



很快,韩非第一个站出来,“臣请议商君!”



此话一出,顿时满堂皆惊。



商议之功自不比说,秦国七代皆行秦法至今而不变。



但是同样,商鞅是被刚成为秦公的惠文王车裂,是以谋逆罪所杀。



因此大家明知道商鞅之功,也不敢提。



毕竟谋逆对于任何一个君主而言,都是不可触及的。



现在韩非竟然第一个提出。



因此不少人偷偷看向嬴政,想要观察嬴政的神情变化,看看皇帝是怒还是什么,可惜他们失望了。



嬴政的神情依旧平静,让人看不出喜怒,无法揣摩其心思,让人越发敬畏。



嬴政也看向韩非。



韩非依旧不动。



许久之后,嬴政点头,朗声开口,“商君于我秦国变法改革,使我秦国由弱转强,奠定我秦国强盛之根基,功劳无二,至于后事变故,不影响其功绩,御史大夫之言,可!”



对于商鞅,嬴政自无恶感,甚至商鞅也是他效仿的,这也是他为何善待卫君,毕竟商鞅便是卫国人,找不到其后人,便只能善待其母国。



想到这里,嬴政又补充一句,“于雍城昔日商君行刑之地,以及卫之旧地,以及咸阳,建商君祠,受我秦人香火供奉。”



见嬴政不止没有发怒,反而称赞其功,同意此事,百官随即大喜,也放松了许多,开始大着胆子一一举荐。



很快便有人举荐到了司马错。



“司马错历经三朝,其平定巴蜀,使我秦国后顾无忧,得一粮仓,使我秦国不为粮草而担忧,此后更得魏六十一城,得楚之黔中郡,确实功勋卓著,先暂时定下,再议。”



有司马错,自然便提及了张仪与犀首公孙衍。



世人都说苏秦、张仪是纵横学派的代表,实则公孙衍才是首昌合纵之术,佩五国相印之人。



“张仪连横之策破山东六国合纵之计,得土千里,更让我秦国能逐个击破山东六国,以之蚕食。”



“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其以合纵成名,配五国印……”



韩非也再次建言。



不过这一次嬴政却摇头否决,“公孙衍乃合纵代表,虽昔日为秦将,收复河西,受封大良造,但其后配五国相印攻我秦国,名扬天下,于我秦国而言,功绩略显不足。”



嬴政否定了公孙衍,并非否定公孙衍的能力,公孙衍做为首次提出合纵之人,并接连两次成为纵约长,佩戴五国相印,能力自不必说。



“臣提议昔日我秦国左丞相甘茂,甘茂素有贤名,十城不换。”



王绾也开口提议。



嬴政却是反问道:“寡人亦听闻甘茂之贤名,但他之功绩可能与商鞅、张仪、司马错得巴蜀之功比之?”



这话让王绾讪讪坐下。



甘茂能力自然不俗,精通韬略,其实在秦国也出力不少。



但相较于前面三人,对秦国的功绩自是远远不如,和公孙衍差不多。



“臣提议严君。”



突然渭阳君开口说道。



严君便是樗里疾(chu),也叫嬴疾,乃是惠文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都乃孝公血脉,其母为韩女,他有个绰号称为‘智囊’,并且擅长外交、军事,以及相术,神后世的堪舆家皆奉其为相地术正宗,尊之为神。



后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



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后去世。



秦人有一句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任鄙是武王时期的大力士,官至汉中郡守。



而智则便是樗里疾。



同样是历经三朝,两朝为相的王族宗亲。



受三代秦王之信任。



渭阳君自然要给宗室提一个名额。



嬴政自无不可,毕竟是自家人,并且有此能力,自然要给予安排。



很快,便暂时定下三四人。



商君、武信君(张仪)、严君(樗里疾)三人以及待定的司马错。



期间还有人提及蒙骜,不过蒙武立即开口反驳,毕竟他是明白父亲的攻击还远远无法与现在列名的人比。



“臣提议武安君白起!”



片刻过后,见没人说话,一直以来都谨言慎行极为低调,准备忙完这段时间就告老还乡的王翦却也忍不住了。



毕竟这些提议的人中,虽然大多能出将入相,但纯粹的武将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秦时:从八岁嬴政开始签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3对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3对心并收藏秦时:从八岁嬴政开始签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