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了个很投机的士子,被邀请去了家里,竟然又被那家的主母给相中了,那户人家姓朱,在福建很有些名望,是正正经经的书香门第,朱郎君有个妹妹,虽已二九芳龄,却誓称非远见卓识的郎君不嫁。
更加巧合的是,那位朱小娘子还拜读过辛遥之写的劝民安书,虽未曾谋面,竟对辛遥之的才华很是钦敬,她倒也听说过遥之的经遇,全然不介意那些诽传,遥之跟朱小娘子一番见谈后,想着他继续形只影单下去,家中亲长总是不能安心,又确然对朱小娘子及其家人均有好感,故而这回,主动让辛公使媒求亲。”
芳期喜道:“难怪阿辛给我的信中,说想捎些福建土法腌制的猪胆干来,只最好是等十月当年腌制的口感最佳,辛郎君此番回临安未赶上,不过到十月时说不定就能拜托另一人捎带了,阿辛说的这人,肯定便是朱小娘子,想来她定是也见过了,且觉着与咱们都能投机,这可好了,等朱小娘子嫁来临安,我们又多了一位知己。”
“王妃哪有那多闲睱跟知己聚会?”晏迟低头,舔了舔某人那诱人的鼻尖,嘴唇就悬停在近前,他已经用薄荷清露漱了好几遍口,再嚼了枚芸芝香丸,气息里不露些毫酒气了,只有咽腔里的暖意甚是熏人:“有我陪着王妃,王妃难道还会觉得寂寞?我不比别的人情趣多了,王妃何至于心心念念祈着再添一个知己。”
芳期的睡意似乎彻底无影无踪了,她伸手在晏迟腰上掐了一把:“晏郎能陪我对弈,谈天说地,还能陪我聊胭脂水粉,钗环装扮不成?且接下来晏郎还有多少大计要推行,怎有空时时陪着我闲话?你说的这话我就只当花言巧语,听听也就是了。”
“也是,今年事多,我的确得忙碌起来了,不过嘛,这两日还是有空闲的。”
话说完就落下深吻,帐子里的两人的一呼一息,又逐渐的急重了。
三日之后,临安城里贵庶,不少都听闻了程钟南的匪夷所思的死讯,传得神乎其神,引起震惊一片,于是关于一代谏臣的下场,几乎无人再觉冤枉悲惜,这当然很让天子觉得称心如意,程钟南声败名裂,证明他的审决就是严明公正,而司马修虽说觉得程钟南的死跟晏迟有关,不过这时也不敢再提出让天子败兴。
对于高仁宽和程钟南的死,最是惶惶不安的人便即王烁。
他倒没有因此而怀疑晏迟,忧虑焦灼的是在官场上再无凭仗,若换作从前他还不至于如此慌乱,可高仁宽的下场让他震惊于镇江侯龚佑的手段,王烁怎么也想不通高仁宽会败得这么彻底还迅速,为什么天子对镇江侯如此看重,难道天子对于龚贵妃,真有如此深重的负愧?
这极其不符情理。
因为无论换作哪个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牺牲妃嫔平息物议,臣子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觉悟,如果心存抱怨反而是不忠,皇帝因此补偿龚佑,已经提拔了他为临安府尹,且还赦免了龚佑的死罪,已经足够恩恤了,何至于明知忽有谣传的事极其蹊跷,却视龚佑的嫌疑不管,反而将高仁宽处死?!
高家虽盛势不若从前,毕竟是积代官宦门第,名符其实的世族,论及名望,远胜于龚佑这样的寒微起步,天子权衡利害,论理不应舍高家而护龚门。
可王烁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他还担心他毕竟是为高仁宽举荐提拔,虽未参与高、龚二门的恩怨,不过龚佑仍然不会坐视他继续担任礼部尚书此等要职。
王烁左思右想,只能求助于覃逊。
覃逊还是那句话:“若求安宁,唯有辞官,韬光养晦,祈日后还有厚积薄发之
更加巧合的是,那位朱小娘子还拜读过辛遥之写的劝民安书,虽未曾谋面,竟对辛遥之的才华很是钦敬,她倒也听说过遥之的经遇,全然不介意那些诽传,遥之跟朱小娘子一番见谈后,想着他继续形只影单下去,家中亲长总是不能安心,又确然对朱小娘子及其家人均有好感,故而这回,主动让辛公使媒求亲。”
芳期喜道:“难怪阿辛给我的信中,说想捎些福建土法腌制的猪胆干来,只最好是等十月当年腌制的口感最佳,辛郎君此番回临安未赶上,不过到十月时说不定就能拜托另一人捎带了,阿辛说的这人,肯定便是朱小娘子,想来她定是也见过了,且觉着与咱们都能投机,这可好了,等朱小娘子嫁来临安,我们又多了一位知己。”
“王妃哪有那多闲睱跟知己聚会?”晏迟低头,舔了舔某人那诱人的鼻尖,嘴唇就悬停在近前,他已经用薄荷清露漱了好几遍口,再嚼了枚芸芝香丸,气息里不露些毫酒气了,只有咽腔里的暖意甚是熏人:“有我陪着王妃,王妃难道还会觉得寂寞?我不比别的人情趣多了,王妃何至于心心念念祈着再添一个知己。”
芳期的睡意似乎彻底无影无踪了,她伸手在晏迟腰上掐了一把:“晏郎能陪我对弈,谈天说地,还能陪我聊胭脂水粉,钗环装扮不成?且接下来晏郎还有多少大计要推行,怎有空时时陪着我闲话?你说的这话我就只当花言巧语,听听也就是了。”
“也是,今年事多,我的确得忙碌起来了,不过嘛,这两日还是有空闲的。”
话说完就落下深吻,帐子里的两人的一呼一息,又逐渐的急重了。
三日之后,临安城里贵庶,不少都听闻了程钟南的匪夷所思的死讯,传得神乎其神,引起震惊一片,于是关于一代谏臣的下场,几乎无人再觉冤枉悲惜,这当然很让天子觉得称心如意,程钟南声败名裂,证明他的审决就是严明公正,而司马修虽说觉得程钟南的死跟晏迟有关,不过这时也不敢再提出让天子败兴。
对于高仁宽和程钟南的死,最是惶惶不安的人便即王烁。
他倒没有因此而怀疑晏迟,忧虑焦灼的是在官场上再无凭仗,若换作从前他还不至于如此慌乱,可高仁宽的下场让他震惊于镇江侯龚佑的手段,王烁怎么也想不通高仁宽会败得这么彻底还迅速,为什么天子对镇江侯如此看重,难道天子对于龚贵妃,真有如此深重的负愧?
这极其不符情理。
因为无论换作哪个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牺牲妃嫔平息物议,臣子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觉悟,如果心存抱怨反而是不忠,皇帝因此补偿龚佑,已经提拔了他为临安府尹,且还赦免了龚佑的死罪,已经足够恩恤了,何至于明知忽有谣传的事极其蹊跷,却视龚佑的嫌疑不管,反而将高仁宽处死?!
高家虽盛势不若从前,毕竟是积代官宦门第,名符其实的世族,论及名望,远胜于龚佑这样的寒微起步,天子权衡利害,论理不应舍高家而护龚门。
可王烁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他还担心他毕竟是为高仁宽举荐提拔,虽未参与高、龚二门的恩怨,不过龚佑仍然不会坐视他继续担任礼部尚书此等要职。
王烁左思右想,只能求助于覃逊。
覃逊还是那句话:“若求安宁,唯有辞官,韬光养晦,祈日后还有厚积薄发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