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的徒弟,一字并肩王!
为徒,将此剑授予李长生,被李长生视为生命!
据说紫阳真人与李长生有一个约定,待还昌平盛世,师徒才会再次相见!
为了这个昌平盛世,李长生征战八方,功盖天下,一手建立大唐盛世!
长孙无忌想到了一字并肩王李长生之后,又是一阵心惊胆寒,一字并肩王李长生,简直就是战神,征战一生,从无败绩!
只是,为何功成名就时,他会隐退呢?
难道真如他的名字一般,不恋权贵只为长生?
长孙无忌又想起了渭水之盟后,李长生率领八万白袍神兵天降,杀得突厥人仰马翻,二十万突厥人,只逃回去十分之一。
只是幽州又遭逢大旱,战神李长生不在朝堂,若突厥趁机南下,又该如何?
“要解决幽州旱灾才成啊!”
正在这个时候,窗外有人影闪烁,一道秘折递送进来,长孙无忌打开秘折后,惊得豁然站起,神情大变,秘折上的字并不多,只写了几句话:“天策上将,即临长安,贞观四年,师徒相见!”
轰!
长孙无忌感觉脑袋发蒙!
一字并肩王李长生,已经是战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的老师,又是何等恐怖的存在!
长孙无忌将秘折收起,这件事情,要禀报给陛下,让陛下早做打算!
……
翌日!
长安城。
宣政殿内,文武百官分列朝班。
“陛下驾到!”
宦官一声宣喝之后,愁眉不展的李世民走上宣政殿,居中坐在了龍椅宝座之上,殿中的文武百官高呼陛下。
李世民一大早就接到了中书省递交的奏折,幽州大旱,百姓食不果腹……
幽州!
幽州百姓民风彪悍,同突厥对战,丝毫不怯懦,但是大旱无情,幽州之地地处北方,大旱之年多饥荒……
大殿之上,李世民将杜如晦递交的奏折当众宣读。
当在朝的百官听到幽州闹饥荒的情报时,无不眉头紧皱。
房玄龄在朝班之中,欲言又止,他自然是想到了昨天在韩家庄见到的玉米,这种农作物,产量大,大量种植的话,就不会再出现饥荒之年。
可是,来年种植解决不了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解救幽州百姓,幽州是突厥人眼中的肥肉,若是幽州百姓缺失,恐怕难以抵抗如狼似虎的突厥人。
“诸位爱卿,给朕出谋划策,朕从何处调集粮草支援幽州?”
宣政殿上,李世民的声音响彻大殿。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走出朝班,拱手道:“启禀陛下,臣认为岭南之地丰裕多产,颇有钱粮,臣认为应该以岭南之粮,荆州之粮,扬州之粮,走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救幽州百姓于水火之中!”
长孙无忌的话音落下,户部尚书与其他几位朝臣走出朝班附议。
李世民当即拍板:“封长孙无忌为赈灾总督,运送三州之粮,救幽州百姓于水火,严查官员贪墨,但凡有官吏贪墨赈灾粮款,先斩后奏!
据说紫阳真人与李长生有一个约定,待还昌平盛世,师徒才会再次相见!
为了这个昌平盛世,李长生征战八方,功盖天下,一手建立大唐盛世!
长孙无忌想到了一字并肩王李长生之后,又是一阵心惊胆寒,一字并肩王李长生,简直就是战神,征战一生,从无败绩!
只是,为何功成名就时,他会隐退呢?
难道真如他的名字一般,不恋权贵只为长生?
长孙无忌又想起了渭水之盟后,李长生率领八万白袍神兵天降,杀得突厥人仰马翻,二十万突厥人,只逃回去十分之一。
只是幽州又遭逢大旱,战神李长生不在朝堂,若突厥趁机南下,又该如何?
“要解决幽州旱灾才成啊!”
正在这个时候,窗外有人影闪烁,一道秘折递送进来,长孙无忌打开秘折后,惊得豁然站起,神情大变,秘折上的字并不多,只写了几句话:“天策上将,即临长安,贞观四年,师徒相见!”
轰!
长孙无忌感觉脑袋发蒙!
一字并肩王李长生,已经是战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的老师,又是何等恐怖的存在!
长孙无忌将秘折收起,这件事情,要禀报给陛下,让陛下早做打算!
……
翌日!
长安城。
宣政殿内,文武百官分列朝班。
“陛下驾到!”
宦官一声宣喝之后,愁眉不展的李世民走上宣政殿,居中坐在了龍椅宝座之上,殿中的文武百官高呼陛下。
李世民一大早就接到了中书省递交的奏折,幽州大旱,百姓食不果腹……
幽州!
幽州百姓民风彪悍,同突厥对战,丝毫不怯懦,但是大旱无情,幽州之地地处北方,大旱之年多饥荒……
大殿之上,李世民将杜如晦递交的奏折当众宣读。
当在朝的百官听到幽州闹饥荒的情报时,无不眉头紧皱。
房玄龄在朝班之中,欲言又止,他自然是想到了昨天在韩家庄见到的玉米,这种农作物,产量大,大量种植的话,就不会再出现饥荒之年。
可是,来年种植解决不了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解救幽州百姓,幽州是突厥人眼中的肥肉,若是幽州百姓缺失,恐怕难以抵抗如狼似虎的突厥人。
“诸位爱卿,给朕出谋划策,朕从何处调集粮草支援幽州?”
宣政殿上,李世民的声音响彻大殿。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走出朝班,拱手道:“启禀陛下,臣认为岭南之地丰裕多产,颇有钱粮,臣认为应该以岭南之粮,荆州之粮,扬州之粮,走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救幽州百姓于水火之中!”
长孙无忌的话音落下,户部尚书与其他几位朝臣走出朝班附议。
李世民当即拍板:“封长孙无忌为赈灾总督,运送三州之粮,救幽州百姓于水火,严查官员贪墨,但凡有官吏贪墨赈灾粮款,先斩后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