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不敢想,能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商人的脸上却露出了憧憬的神情。



在大汉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并不多。



首选当然是参军,当兵立功封侯可谓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所以读书就成了第二条路。



目送商人走出店铺,张汤不自觉的叹了口气。



读书仅仅是代表有希望进入官僚阶层,却并非绝对能成。



如今汉室的大权主要掌握在外戚,勋贵,以及彻候手中,普通读书人想要出头得靠人引荐。



这就是著名的察举制。



察举制虽然给了普通人一条进身之阶,但执行的过程中却是弊病重重。



大汉当前掌权的高级官员大多是黄老派出身,崇尚无为而治。



级别越高的官员,就越不会举荐年轻人。



尤其是到了两千石这一级别,更是轻易不会随便举荐。



以至于汉室最近二十年,天子几乎年年都要催促地方官举荐贤才。



甚至于不惜下达任务指标,将之与官员的考绩捆绑起来。



即使如此,官僚们有时候宁肯被责罚,也不愿意举荐。



原因在于,此时,举荐者是要承担极大的道德风险还要赌上自己的名声。



假如不是非常看好或者欣赏的人仰或天下扬名的人才,官员们,根本不想随便举荐。



万一,举荐的是个草包,又或者是个愣头青,捅了个窟窿,怎么办?



即使朝廷不追究,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声也等于阻塞了自己的进身之路。



到了东汉末期,情况就愈发严重。



朝廷选拔人才的渠道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几乎完全断绝了寒门崛起的希望,因此被推翻统治也就不足为奇。



带着少许复杂的心情,张汤回到了太守府。



这一路的见闻带给了他巨大的冲击。



他需要缓一缓,理清头绪之后再去拜见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云中王。



大约半个时辰后,他得到了召见。



“草民张汤拜见大王!”



张汤从内史府辞职以后就是白身,所以自称草民。



不过,很难说他此举是不是在提醒着刘胜什么。



“卿一路辛苦了,原本应该让卿多休息几天再出来做事,可是孤身边实在缺人呐!”



刘胜情真意切的道。



这会他是真的缺人,却得用的人。



他想做的事情太多,奈何分身乏术,只能先搁置下来。



所以他来到云中之后,首要之事就是改进造纸术,发明印刷术,并大力兴办教育,为的就是培养适用的人才。



但这是长久之策,难以解一时之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汉:反对和亲的我被发配边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梦回大唐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梦回大唐春并收藏大汉:反对和亲的我被发配边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