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方一凡的逆袭》!
假装挑灯夜战,只为迷惑童文洁,换取片刻安全。
课后晚自习,方一凡假装熬到最后,只为感动童文洁,换取同情赦免。
家庭,本该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去构建的一个乌托邦。
可某些,甚至大多数家庭,却仿佛一个政治朝堂。
朝堂之上,有着各种奇兵诡计和剑拔弩张。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在中华)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
生个孩子就可以了
你看生孩子的时候
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想剥削就剥削
想怎么对待都行
然后道德渔轮和文化
包括父母
包括孩子都可以说
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如果说,将聪明机灵的方一凡,培养成倒数第一的童文洁是庸君。
那么,把智力超qun的乔英子,逼成厌学症患者的宋倩则是暴君。
宋倩,是乔英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
没错。
与童文洁相比,宋倩很懂得方法,并没有那么昏庸。
正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秦始皇一样——
宋倩不仅很会送军人上战场,而且还很会指挥军人,教其如何打胜仗。
为了让乔英子一骑当先,冲过拥挤的高考独木桥,宋倩简直丧心病狂。
宋倩每天做的事情,除了给乔英子补课,就是给乔英子用中药熬汤。
经过不厌其烦的专业指导+细心呵护的身体调养,乔英子果然成绩优异。
林磊儿到来前,乔英子经常能拿到正数第一。
不过……
虽然秦始皇成功统一了六国,提升了全民GDP。
可为什么,无论当时亦或后世百姓,还是要对秦始皇进行各种批评?
因为,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百姓虽然倍感荣誉,实际生活却并不开心。
宏伟的长城,壮丽的阿房宫,都是由于极端压迫百姓才得以建造而成。
就像乔英子。
表面上,乔英子是骄傲的高分学霸。
实际上,乔英子却是精致的莲花人偶。
人偶这个词,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过分。
但请原谅我,因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不信?
上午,方一凡送给乔英子一个生日礼物,是乔英子最喜欢的乐高积木。
下午,乐高积木便被宋倩发现,被无情没收。
这叫剥夺娱乐自由。
白天,乔英子爱吃豆浆油条,宋倩偏让其吃牛.奶窝头。
夜晚,乔英子和父亲乔卫东(沙溢饰)吃火锅,宋倩狂发短信催促回家。
乔卫东刚给买一袋零食,还没经乔英子的手,就被宋倩扔了一半。
大多时候,乔英子只能硬着头皮,被逼着吃“榴莲煲鸡”之类的黑暗料理。
这叫剥夺饮食自由。
当然,可能你想说:
“宋倩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乔英子的学习和身体着想吗?”
但请注意——我刚刚所指的“人偶”,是一个客观事实。
何谓客观事实?
所谓客观事实,就是不需要问这个人,主观上出发点是为了什么。
只需要看这个人,客观上到底真正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可惜,很多中华家长,永远gao不清楚“客观事实”的逻辑。
只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剥夺子女的各种权利。
子女一旦企图反抗,就迅速占领道德制高点,让子女觉得是自己不够孝心。
与童文洁昏庸的打闹相比,宋倩的“暴”,在于攻其心,在于掌控其精神。
誓师大会上,学校组织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愿景。
乔英子爱好天文,乐于探.索宇宙奥秘,便写下了“中**家航天局”。
紧接着,为了让乔英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宋倩直接抢过笔,把愿景改成了“清华北大取其一”。
这叫剥夺追求理想的自由。
誓师大会结束后,学校老师发来当天的照片集。
其中一张合影,里面有宋倩的前夫乔卫东。
为了让乔英子“避免沾染恶习”——
宋倩,居然在乔英子回来前,裁掉了乔英子的亲生父亲。
这一次,宋倩甚至企图剥夺乔英子的血缘关系……
试问——
一个缺乏兴趣爱好的人,一个不能吃喝玩乐的人。
一个对未来没有理想的人,一个对生父视若无睹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真的能考上清华北大吗?
或者说,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就真的能生活美满吗?
显然,不能。
所以,出于防御本能,乔英子得了厌学症。
而,根据现阶段情节,我敢在此推测——
如果宋倩不知收敛,继续独断专横残暴下去。
那么,乔英子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甚至有可能,乔英子会像哪吒那样剔骨还亲,彻底离开朝廷(家庭)。
倘若不信,我们继续追更,看看能否一一印证。
最后,我还想说——
《小欢喜》最悲伤的,就在于,它并不是那种纯虚构的戏剧。
它里面的每一个情节,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而,每当我们对号入座,找到类似的原型,都难免会心生叹惜。
剧中,形象最帅气的一个考生,是季杨杨。
季杨杨的梦想,是像韩寒那样——
即使不上大学,也能人生辉煌。
可惜,季杨杨有韩寒的野心,却没韩寒的命。
因为,季杨杨是一个留守儿童。
季杨杨的父母,虽然不是农民工,而是常年出差的高官阶层。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心成长,其实无关于贫富。
仇恨父母,内心封闭,缺乏理性……
学习成绩差,行事易冲动……
中华六千万留守儿童身上常见的问题,季杨杨大部分都有。
韩寒为什么能成功?
除了自身努力和天赋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因素。
举个例子——
当年韩寒提出退学,跟老师说“我以后靠写作吃饭”时,全场哄堂大笑。
韩寒的父亲,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他们现在
可以笑你一次
以后不要再让人家这么嘲笑你了
正是这样的鼓励,让韩寒充满了自信。
季杨杨的父亲季胜利呢?
一天,由于季杨杨很晚回家,季胜利跟他吵了一架。
季杨杨试图解释,说自己是为了练车。
是为了能像韩寒一样,成为优秀的赛车手。
结果,季胜利一脸不屑,骂道——
“韩寒个屁!全国就一个韩寒!”
言下之意:就你,也配?
正是这样的羞辱,让季杨杨更加想自暴自弃。
当然,季胜利后来,还是开始试图去了解季杨杨的内心。
可有些遗失的陪伴,并不是轻易就能弥补。
在成长这条路上,无论子女还是父母,都经历了太多的苦楚。
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那些苦楚,直抵欢喜和幸福?
我给不出标准答案。
估计这剧播到最后,也很难给出标准答案。
不过。
艺术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解疑,而在于抛出一个个问题。
也许无法迅速改变现状,但至少能引起对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的铭记。
在这个应试教育极端影响全民的时代,我们需要一部真实记录的作品。
我们需要《小欢喜》。 (3/3)
课后晚自习,方一凡假装熬到最后,只为感动童文洁,换取同情赦免。
家庭,本该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去构建的一个乌托邦。
可某些,甚至大多数家庭,却仿佛一个政治朝堂。
朝堂之上,有着各种奇兵诡计和剑拔弩张。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在中华)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
生个孩子就可以了
你看生孩子的时候
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想剥削就剥削
想怎么对待都行
然后道德渔轮和文化
包括父母
包括孩子都可以说
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如果说,将聪明机灵的方一凡,培养成倒数第一的童文洁是庸君。
那么,把智力超qun的乔英子,逼成厌学症患者的宋倩则是暴君。
宋倩,是乔英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
没错。
与童文洁相比,宋倩很懂得方法,并没有那么昏庸。
正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秦始皇一样——
宋倩不仅很会送军人上战场,而且还很会指挥军人,教其如何打胜仗。
为了让乔英子一骑当先,冲过拥挤的高考独木桥,宋倩简直丧心病狂。
宋倩每天做的事情,除了给乔英子补课,就是给乔英子用中药熬汤。
经过不厌其烦的专业指导+细心呵护的身体调养,乔英子果然成绩优异。
林磊儿到来前,乔英子经常能拿到正数第一。
不过……
虽然秦始皇成功统一了六国,提升了全民GDP。
可为什么,无论当时亦或后世百姓,还是要对秦始皇进行各种批评?
因为,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百姓虽然倍感荣誉,实际生活却并不开心。
宏伟的长城,壮丽的阿房宫,都是由于极端压迫百姓才得以建造而成。
就像乔英子。
表面上,乔英子是骄傲的高分学霸。
实际上,乔英子却是精致的莲花人偶。
人偶这个词,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过分。
但请原谅我,因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不信?
上午,方一凡送给乔英子一个生日礼物,是乔英子最喜欢的乐高积木。
下午,乐高积木便被宋倩发现,被无情没收。
这叫剥夺娱乐自由。
白天,乔英子爱吃豆浆油条,宋倩偏让其吃牛.奶窝头。
夜晚,乔英子和父亲乔卫东(沙溢饰)吃火锅,宋倩狂发短信催促回家。
乔卫东刚给买一袋零食,还没经乔英子的手,就被宋倩扔了一半。
大多时候,乔英子只能硬着头皮,被逼着吃“榴莲煲鸡”之类的黑暗料理。
这叫剥夺饮食自由。
当然,可能你想说:
“宋倩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乔英子的学习和身体着想吗?”
但请注意——我刚刚所指的“人偶”,是一个客观事实。
何谓客观事实?
所谓客观事实,就是不需要问这个人,主观上出发点是为了什么。
只需要看这个人,客观上到底真正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可惜,很多中华家长,永远gao不清楚“客观事实”的逻辑。
只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剥夺子女的各种权利。
子女一旦企图反抗,就迅速占领道德制高点,让子女觉得是自己不够孝心。
与童文洁昏庸的打闹相比,宋倩的“暴”,在于攻其心,在于掌控其精神。
誓师大会上,学校组织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愿景。
乔英子爱好天文,乐于探.索宇宙奥秘,便写下了“中**家航天局”。
紧接着,为了让乔英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宋倩直接抢过笔,把愿景改成了“清华北大取其一”。
这叫剥夺追求理想的自由。
誓师大会结束后,学校老师发来当天的照片集。
其中一张合影,里面有宋倩的前夫乔卫东。
为了让乔英子“避免沾染恶习”——
宋倩,居然在乔英子回来前,裁掉了乔英子的亲生父亲。
这一次,宋倩甚至企图剥夺乔英子的血缘关系……
试问——
一个缺乏兴趣爱好的人,一个不能吃喝玩乐的人。
一个对未来没有理想的人,一个对生父视若无睹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真的能考上清华北大吗?
或者说,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就真的能生活美满吗?
显然,不能。
所以,出于防御本能,乔英子得了厌学症。
而,根据现阶段情节,我敢在此推测——
如果宋倩不知收敛,继续独断专横残暴下去。
那么,乔英子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甚至有可能,乔英子会像哪吒那样剔骨还亲,彻底离开朝廷(家庭)。
倘若不信,我们继续追更,看看能否一一印证。
最后,我还想说——
《小欢喜》最悲伤的,就在于,它并不是那种纯虚构的戏剧。
它里面的每一个情节,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而,每当我们对号入座,找到类似的原型,都难免会心生叹惜。
剧中,形象最帅气的一个考生,是季杨杨。
季杨杨的梦想,是像韩寒那样——
即使不上大学,也能人生辉煌。
可惜,季杨杨有韩寒的野心,却没韩寒的命。
因为,季杨杨是一个留守儿童。
季杨杨的父母,虽然不是农民工,而是常年出差的高官阶层。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心成长,其实无关于贫富。
仇恨父母,内心封闭,缺乏理性……
学习成绩差,行事易冲动……
中华六千万留守儿童身上常见的问题,季杨杨大部分都有。
韩寒为什么能成功?
除了自身努力和天赋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因素。
举个例子——
当年韩寒提出退学,跟老师说“我以后靠写作吃饭”时,全场哄堂大笑。
韩寒的父亲,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他们现在
可以笑你一次
以后不要再让人家这么嘲笑你了
正是这样的鼓励,让韩寒充满了自信。
季杨杨的父亲季胜利呢?
一天,由于季杨杨很晚回家,季胜利跟他吵了一架。
季杨杨试图解释,说自己是为了练车。
是为了能像韩寒一样,成为优秀的赛车手。
结果,季胜利一脸不屑,骂道——
“韩寒个屁!全国就一个韩寒!”
言下之意:就你,也配?
正是这样的羞辱,让季杨杨更加想自暴自弃。
当然,季胜利后来,还是开始试图去了解季杨杨的内心。
可有些遗失的陪伴,并不是轻易就能弥补。
在成长这条路上,无论子女还是父母,都经历了太多的苦楚。
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那些苦楚,直抵欢喜和幸福?
我给不出标准答案。
估计这剧播到最后,也很难给出标准答案。
不过。
艺术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解疑,而在于抛出一个个问题。
也许无法迅速改变现状,但至少能引起对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的铭记。
在这个应试教育极端影响全民的时代,我们需要一部真实记录的作品。
我们需要《小欢喜》。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