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零之寡妇门前是非多76
因有军人队长的英明决策,又集全村之力, 努力奋战了半个月, 终于将近二百亩的玉米给保住了。
玉米灌上浆了。
村民们看着地里一个个的大玉米棒子, 眼泪都流出来了, 夏收已经绝了产, 这要是秋收再没了收成,他们村也要死人了。
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收成, 全村的青壮们都要轮流巡夜,现在他们村可是十里八村的“眼中钉”了,全都盯着这块玉米地呢。
隔壁几个村从去年腊月开始就有人饿死了, 大多数都是老人。
有的是孤寡老人, 以前年成好的时候, 村里还愿意照顾他们, 现在村里人自己都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他们?
死的第一批就是这些孤寡老人,他们年纪大了,就是去挖野菜, 眼睛没人好使, 也抢不过人家, 最后多是邻居闻见味儿, 才知道老人家已经去了。
讲良心点儿的, 还能挖个深点儿的坑给埋了,不讲究的,席子一卷, 随便盖点土就完事。
也不能怪人狠心,都饿的没力气了,没事都在家躺着,起来解个手都嫌费劲,谁还有力气挖坑?
再说地上干成那样......挖不动啊!
还有的是家里老人不愿拖累儿孙,自绝的!
儿孙们孝顺的,老人舍不得孩子们饿肚子,自绝了。
儿孙们不孝顺?想吃也没的办法,死了也就死了,大家自身难保,也没人会在这时候指责。
还有一些小女孩,家里重男轻女,她们一出生,就吃的少干的多,每日辛勤劳作,身体都不大好,现在闹饥荒,她们年纪小,也不能换彩礼,就被牺牲掉了。
这是个悲剧,但是没有办法!
总之,隔三差五,就有嫁到王家村的外村小媳妇、老媳妇们回娘家奔丧,大家在村口碰上了,都会苦着一张脸问“你家谁没熬住?”“这次又是谁?”“你怎么又回去?”
开始还会伤心,时间一长,都麻木了,报纸上不是南方发大水,就是北方闹大旱,到处都在死人,他们村起码还口吃的。
到了八月底,眼见着玉米快成熟了,整个村子都紧张了起来,军人队长开动员大会,誓必要保住这片玉米。
作为军人,他本心也不想将自己的同胞当贼防着,可,谁让周边几个村子有枪粮食的前科?虽情有可原,但抢劫的风气不可长。
而且,现在粮食的事情太敏感了,要是他稍不谨慎,去年的事情难保不会再犯,去年发生那样的事儿,县里还能花血本抚恤,稳住局势,如今县里可再拿不出粮食了。
到时候矛盾激化,死伤的人会更多,而且连缓和的余地都没有。
军人队长紧锁着眉头,思索再三,拨通了公社的电话。
全村青壮分成了三班,日夜守着地里的玉米,家里的女人们负责送饭,确保玉米地每隔十米都有人把守,全天二十四小时不离人。
公社的民兵很快派来了,各个村口都有人把守,嫁过来的媳妇们都不再被允许回娘家了,就怕她们又不小心说秃噜嘴。
林北山作为村里的青壮,也得跟着排班,有时候轮到他值晚班,就得在地里守夜。
相比其他人的清瘦,林北山还算有些肉,
玉米灌上浆了。
村民们看着地里一个个的大玉米棒子, 眼泪都流出来了, 夏收已经绝了产, 这要是秋收再没了收成,他们村也要死人了。
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收成, 全村的青壮们都要轮流巡夜,现在他们村可是十里八村的“眼中钉”了,全都盯着这块玉米地呢。
隔壁几个村从去年腊月开始就有人饿死了, 大多数都是老人。
有的是孤寡老人, 以前年成好的时候, 村里还愿意照顾他们, 现在村里人自己都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他们?
死的第一批就是这些孤寡老人,他们年纪大了,就是去挖野菜, 眼睛没人好使, 也抢不过人家, 最后多是邻居闻见味儿, 才知道老人家已经去了。
讲良心点儿的, 还能挖个深点儿的坑给埋了,不讲究的,席子一卷, 随便盖点土就完事。
也不能怪人狠心,都饿的没力气了,没事都在家躺着,起来解个手都嫌费劲,谁还有力气挖坑?
再说地上干成那样......挖不动啊!
还有的是家里老人不愿拖累儿孙,自绝的!
儿孙们孝顺的,老人舍不得孩子们饿肚子,自绝了。
儿孙们不孝顺?想吃也没的办法,死了也就死了,大家自身难保,也没人会在这时候指责。
还有一些小女孩,家里重男轻女,她们一出生,就吃的少干的多,每日辛勤劳作,身体都不大好,现在闹饥荒,她们年纪小,也不能换彩礼,就被牺牲掉了。
这是个悲剧,但是没有办法!
总之,隔三差五,就有嫁到王家村的外村小媳妇、老媳妇们回娘家奔丧,大家在村口碰上了,都会苦着一张脸问“你家谁没熬住?”“这次又是谁?”“你怎么又回去?”
开始还会伤心,时间一长,都麻木了,报纸上不是南方发大水,就是北方闹大旱,到处都在死人,他们村起码还口吃的。
到了八月底,眼见着玉米快成熟了,整个村子都紧张了起来,军人队长开动员大会,誓必要保住这片玉米。
作为军人,他本心也不想将自己的同胞当贼防着,可,谁让周边几个村子有枪粮食的前科?虽情有可原,但抢劫的风气不可长。
而且,现在粮食的事情太敏感了,要是他稍不谨慎,去年的事情难保不会再犯,去年发生那样的事儿,县里还能花血本抚恤,稳住局势,如今县里可再拿不出粮食了。
到时候矛盾激化,死伤的人会更多,而且连缓和的余地都没有。
军人队长紧锁着眉头,思索再三,拨通了公社的电话。
全村青壮分成了三班,日夜守着地里的玉米,家里的女人们负责送饭,确保玉米地每隔十米都有人把守,全天二十四小时不离人。
公社的民兵很快派来了,各个村口都有人把守,嫁过来的媳妇们都不再被允许回娘家了,就怕她们又不小心说秃噜嘴。
林北山作为村里的青壮,也得跟着排班,有时候轮到他值晚班,就得在地里守夜。
相比其他人的清瘦,林北山还算有些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