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尤其是见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时,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对话,可惜就是不入秦国。天下诸国他都去过了,唯独秦国不来,这摆明了是对秦国有偏见。



“孟轲传道,遍及天下,却偏偏差了我秦国,这岂非是儒家弟子对我秦国不满耶?”



嬴荡笑呵呵的问道,却是将公输楠给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跪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个公输楠,没有一点儿威武不能屈的孟轲之道,反而是处处尊君,这样的人,一定能做一个好臣子。



“大王恕罪,在秦为官者,也有不少我儒家士子,不入秦乃老师个人意志也,非我儒家也。



曾有人问老师何也,当时老师的回答是秦国法家为大,几代宏愿,皆是想要这天下,老师纵然入秦,亦无大用,他虽自己不来,但若有弟子来秦,不仅不会阻拦,而且尽皆鼓励!”



看来这孟老夫子还挺有自知之明的,说得这么好听,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名士之名,怕碰了一鼻子灰,别人耻笑。



毕竟连魏惠王这样的人,见了他这个老夫子都是礼让有加,若是在秦国碰壁,老夫子攒了一生的名声处于何地。



孟轲雄辩,曾多次在齐国稷下学宫,迎战各家才子,听说从未有过败绩,他不仅才华高,更是一名真正的“嘴强王者”。



“其师乃天下圣人,他所做的决断,定然皆有其道理也,秦国法家虽强,但民众还是缺少教化,就如路遗草灰一事,需要的是教化,而非法令,如今是天下乱世,儒家行教化之道,自然是行不通了。



可若是给寡人二十年的时间,平定了这天下,如此一来,在太平盛世,没有征战,则不需要兵家,天下只有一国,也不需要纵横,更不需要这样严苛的法律。



所需要的则是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教化之道,还有人性本善的大德约束,寡人以为,到那时儒家定能大兴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最早出自孔丘之口。



当年齐景公问道于孔丘,便说了这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子被忠心教化,朝堂可安,再也不会出现季君之乱这样的事情。



听闻秦王这话,公输楠面色剧变,他虽是孟轲高徒,但未曾想过这样一事。



以现在这大争之世,他哪能想到影响了华夏千多年的,居然会是他们儒家,不仅如此,整个华夏文化所影响到的地方,尽皆称作儒家文化圈。



“大王这话,臣不敢多思,只是这意思,和老师有几分相似,大王对儒家的精通,是要胜过了臣,臣自愧弗如。”



这次,倒不是在巴结秦王,只是秦王所言,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经过这一番提点,似乎还真有这样的可能。



“如今,我秦国死了这么多官吏,许多职位都空缺着,战事总会结束,但这官吏不能缺着,以你之计,眼下这最要紧的是什么?”



现在到考察公输楠能力的时候了,他没有着急回答,先是认认真真地想了一阵,因为他明白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程度。



“大王,臣曾任县丞五年,深知秦国民间所需,以臣之见,若要国强,最重要的乃是户也,有户则有民,有民则有税,有税才能有粮,才能有兵。



昔日,商君变法,秦国行郡县,分土地,变风俗,秦律规定,子大婚,不得与父同居,不得三代同堂,如此分家,皆是因为秦国赋税,以户征集,如此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我在秦国做武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陈四奇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四奇迹并收藏我在秦国做武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