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在门外的卡母还嘟嘟囔囔的,卡洛伊再一次体验到了,这有爹妈管着,有好处,可也有坏处啊。
但是,卡洛伊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他并不会真的顺着自己母亲的意思去做事。
卡洛伊背靠着门,在为自己对抗母亲而寻找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中国穿越者,他的理论依据,自然要在中华文明里去寻找。
而对于孝这个东西,论述最多的,恐怕只有孔孟之道了。
卡洛伊以自己的思绪,打断母亲在外边的抱怨。
他想到了很多关于孝的解说,从古至今的都有。
而此刻,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孝这个东西,一直都是被解释歪了的。
自己当时所认知的孝,无非都是父母之命不可违这一套说法。
而这一套说法之所以盛行,无非是一些小人儒为了讨好君王,所歪曲圣人思想而得。
卡洛伊回忆来,回忆去,追根溯源也就想到了孔子那里。
想那孔子言行,也就记录于《论语》之中,其内关于孝的文字可谓不少。
卡洛伊却无论怎么回忆原文,也没有发现一句是要求子女必须按照父母意愿做事的文字。
其中,卡洛伊就想到这么一句: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话似乎就有子女必须要顺从父母,按照父母之愿行事的意思。
但卡洛伊一琢磨,却不是这么回事。
你想啊,父在,观其志。这个“志”应该是孩子本身的志愿,志向,也没说是父母强加的啊?
孔子那么推崇大禹,说他十分孝顺,可是,大禹的父母之意愿,是要大禹去死。
可人家大禹死去了吗?
不仅没听父母的话,反而跟父母对着干,几次三番逃脱父母的死亡设计。
这要按照那些小人儒的解读,冠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罪,那大禹岂不是犯了忤逆大罪,本就该杀吗?
但人家孔子为何还那么推崇大禹的孝呢?
卡洛伊心说,这“父在,观其志”,也只不过是说,当父母活着时,要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如何。
而父没,观其行,则是指,父母死后,再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
如果多年之后,这子女的志向和行动,都跟父母在时一样,那才是孝。
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一定要真诚,要把自己真正的意愿表露出来。
而不能或是为了依靠父母,惧怕父母,讨好父母等等原因,就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
这样的虚伪行径,本来就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尊敬。
想那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父母在时,因为有约束,是个乖乖孩,人人都夸其孝顺。
可父母死了,他就反天了,跟父母活着时言行简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样的人,应该是一捞一大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但是,卡洛伊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他并不会真的顺着自己母亲的意思去做事。
卡洛伊背靠着门,在为自己对抗母亲而寻找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中国穿越者,他的理论依据,自然要在中华文明里去寻找。
而对于孝这个东西,论述最多的,恐怕只有孔孟之道了。
卡洛伊以自己的思绪,打断母亲在外边的抱怨。
他想到了很多关于孝的解说,从古至今的都有。
而此刻,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孝这个东西,一直都是被解释歪了的。
自己当时所认知的孝,无非都是父母之命不可违这一套说法。
而这一套说法之所以盛行,无非是一些小人儒为了讨好君王,所歪曲圣人思想而得。
卡洛伊回忆来,回忆去,追根溯源也就想到了孔子那里。
想那孔子言行,也就记录于《论语》之中,其内关于孝的文字可谓不少。
卡洛伊却无论怎么回忆原文,也没有发现一句是要求子女必须按照父母意愿做事的文字。
其中,卡洛伊就想到这么一句: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话似乎就有子女必须要顺从父母,按照父母之愿行事的意思。
但卡洛伊一琢磨,却不是这么回事。
你想啊,父在,观其志。这个“志”应该是孩子本身的志愿,志向,也没说是父母强加的啊?
孔子那么推崇大禹,说他十分孝顺,可是,大禹的父母之意愿,是要大禹去死。
可人家大禹死去了吗?
不仅没听父母的话,反而跟父母对着干,几次三番逃脱父母的死亡设计。
这要按照那些小人儒的解读,冠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罪,那大禹岂不是犯了忤逆大罪,本就该杀吗?
但人家孔子为何还那么推崇大禹的孝呢?
卡洛伊心说,这“父在,观其志”,也只不过是说,当父母活着时,要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如何。
而父没,观其行,则是指,父母死后,再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
如果多年之后,这子女的志向和行动,都跟父母在时一样,那才是孝。
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一定要真诚,要把自己真正的意愿表露出来。
而不能或是为了依靠父母,惧怕父母,讨好父母等等原因,就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
这样的虚伪行径,本来就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尊敬。
想那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父母在时,因为有约束,是个乖乖孩,人人都夸其孝顺。
可父母死了,他就反天了,跟父母活着时言行简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样的人,应该是一捞一大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