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都是笙歌这些年专门培植之人。



不同于旁人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新立的西厂默默无闻,似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久而久之,百官都把西厂抛在了脑后。



可就在所有人掉以轻心之际,西厂的第一个大案便石破天惊。



前朝重臣太子太保杨荣的后人杨业和杨泰,在福建老家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民怨沸腾。



杨荣之于大明朝的文官集团来说无异于精神领袖,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门生广布,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哪怕杨荣早已离世多年,但其对大明朝文臣的影响力却不见削弱



所以杨家之事,纵使苦主众多,却无官员问津。



地方官员畏惧,无作为。



而苦主费尽千辛万苦进京告御状,却又不得门路,无人敢接。



汪直就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悄无声息间寻了安置好进京告御状的苦主,且不动声色的派人秘密前往福建,搜集证据,保护证人,直至查明所有的事情,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无懈可击,方才告知于百官和圣上。



百官哗然,而朱见深也是为难。



小汪直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上任,所办的第一个大案,竟然就是杨家。



那个历经了五朝,功勋卓著,名声斐然,无数文人墨客纪念的杨荣后人。



咳咳……



建立西厂,他的确有制衡文官集团的想法,但是却没想过要最开始啃这样一个大骨头啊。



这么些年,小汪直竟然不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吗?



朱见深翻看着完整详实的证据,又看着一边摞者很高的折子,陷入了沉思。



那些折子,无一例外,皆是为杨家后人求情的。



甚至还有一部分官员,坚信杨家后人自有风骨,绝不会草菅人命危害乡里。



于是,上书弹劾汪直污蔑。



如今苦主已到京城,若是不审理此案,那么必然民心动荡。



可若是依法审理,杨家所犯罪行,便是抄家流放都不为过。



可偏偏,杨家曾经出了个杨荣,历仕五朝。



如今的文渊阁中,还有杨荣的事迹呢。



思来想去,朱见深都觉得,这案子,不办也得办,所以为了防止那些执笔写史书的史官说他听信宦官谗言,一言蔽之,这案子不仅要办,还要办的漂亮,让那些人无话可说。



于是,朱见深神来之笔的在早朝之上,让那些苦主亲临声泪俱下痛诉杨家恶行。



不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不是喜欢辩驳?



那就去跟苦主辩去,他倒要看看哪些官员在这么多苦主面前还能睁眼说瞎话,说杨家无辜,汪直在泼污水。



对朱见深的这一招,笙歌默默的点了一个赞。



与其君臣在朝堂上扯皮,倒不如抽身作为旁观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快穿:直播进行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若你安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你安离并收藏快穿:直播进行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