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我军的对应进一步动作。



他估算战争能在两年内结束,最多第三年年初再打一打,这个情况也跟后世的很多相似统一战史颇有可比性。



比如眼下曹操抵抗刘备的局面,基本上相当于南北朝末期,北周加上陈的土地,来统一北齐(刘备比北周加陈还多了一个幽州)



而北周对北齐的统一战争,也就打了三年左右。曹操地盘更小,却好在统帅还算是个雄才大略之主,没有什么自毁长城的内乱,所以勉强也能撑。



如果统一进程能加速,那这些扰动因素多半也是出在人心向背上,而不是出在军事上。



比如,曹操控制的那些地方牧守,有没有意志不坚定、想变节投靠刘备的。袁绍旧部和孙权那些人里,有没有墙头草。



又或者是曹操本人出点事,因为他还没称帝,甚至都还没封王,只是个公爵,根本不可能顺利传位给曹昂。



政治大义名分这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曹操死了,关东伪朝瞬间崩塌,各州甚至都能自行独立选择承认和加入刘备的统治,根本打都不用打了。



同理,甚至都不用曹操本人出事,而是伪帝刘和出点事,关东伪朝同样是直接崩碎,到时候如果曹操还活着,最多也就保住兖、青垂死挣扎,其他瞬间都会雪崩式投降。



这就是实权君主朝廷和傀儡君主朝廷相抗时,傀儡君主一方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傀儡朝廷太依赖于关键人物的存活了,没有稳定的代际传承机制。



“如果能俘斩曹操或者迫降袁、孙旧部中,那么就有可能一两年结束战斗,如果这些都没达成,可能要稍稍拖到第三年……不错,如此一剖析,朕也心中有数了。”



刘备把诸葛亮的推演琢磨了一会儿,点头嘉许。随后他也意识到,这个计划是有不少变数和分支预案的——



比如冀州和淮南,究竟哪一路才是最优先圈地的主攻方向,其实不是刘备方面自己可以决定,而是看曹操的应对,曹操把兵力调去协防哪一侧,另一侧出现空虚,就可以随时转入主攻。



所以,计划看起来全面,对于执行时的将领和参谋要求很高。



得对战场局势观察缜密,当机立断,尤其要擅长看穿敌军部署的虚实烟雾,绝对不能被“空城计”骗了以至延误战机。



好在,刘备帐下如今已是绝对的人才济济,哪怕给每一路都配上名将和顶级谋士,都是做得到的。



一些之前已经转民政的高级文官,只要确有参赞军务之才的,也能临时调任军职,相当于是“出将入相”。



反正是对曹贼的最后一战了,大家都该人尽其才,其他不太重要的工作优先级可以放一放。



这份参谋案最后的重点,就在于选将调度了。



这方面,诸葛亮之前的预案也没有做得太死板,而是给了几套配置方案,供刘备自己选。



毕竟,刘备这人在知人善任方面还是很强的,可谓是当世第一擅用人之主。这点上,连李素和二十来岁的诸葛亮,都未必有刘备做得好。术业有专攻嘛,就让皇帝亲自拍板。



最终,刘备亲自斟酌损益后的配将调兵方案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由战场从北到南排序)



幽州军东路,渡易水:主将赵云,副将太史慈、徐荣,参军田畴、田豫,后勤阙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浙东匹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浙东匹夫并收藏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