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朱祁镇并不在乎。他而今不是刚刚登基的皇帝,有的办法是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



朱祁镇再看下面的奏折,却是陕西大旱,请求赈灾免粮的文书。



朱祁镇仅仅是看了一下数字,四十六万石,也就准了。



天下之多灾多难,朱祁镇都已经麻木了,好在今河北收成不错。于谦也在上报,他正在清丈田地,重编黄册。



想来河北这几年,吸收了北方的流民,户口数将有一次大的调升。



这也是朱祁镇能聊以自-慰的事情了。



再就是杨溥推动的京察了。



京察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这一次京察,杨溥作为发动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京察的顺序,是京官而外察。



朱祁镇估计,今年下半年,吏部能将京官部过一遍,算是是效率不错了,想来在明年才能展开外察。



朱祁镇看似没有下旨,但也没有限制。冷眼旁观。



因为京察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谁上谁下,就要看吏部的意见了,轻一笔,或重一笔,就可以让人多熬几年资历了,或者说,干脆回家做冷板凳。



所以,以前看不大清楚的关系,这个时候,这些就显露无疑。各自上窜下跳找门路,却不知道被朱祁镇冷眼旁观,一条条的记录下来。



在朱祁镇看来,走关系与结党营私,不过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此不是这一场众生态,朱祁镇还不知道,很多表明上没有关系的人,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的。



不过,在这京察之中,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



也是杨溥是一个洁身自好,眼睛里面不容沙子的人。外地的官员,或许鞭长莫及,但是在京城眼皮底下,谁敢跳的太过了。杨溥就先摘了他们官帽。



只是即便如此,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可称艰巨。但是有一个人却完成的很好,那就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李贤。



这个人是宣德八年进士出身,而今还是一个五品郎中。当然,不能说他仕途不畅,因为郎中与郎中是不一样的,考功司乃是负责考核官员的,是一等一的显要位置。



就是那种给侍郎也不换的小官。



虽然位不高,但是权重,特别是在京察的时候,更是京城最显要的几把交椅之一,不知道多少官员都要看他脸色。



但是李贤却能做到,各得其所,每一个人对李贤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叹服。



看似很简单的事情,朱祁镇却知道不简单,唯有对朝野上下各种关系,与各个人的能力都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单单是有道理还不行,还要镇得住场子。这天下不是所有人都讲道理的。



宣德八年的进士,乃是杨士奇的学生。朱祁镇心中一叹,暗道:“东里公之慧眼,朕不如也。”



随即,将李贤的名字,写在一旁的册子中,标注到,可为吏部尚书。



这是一直以来的习惯。



这个时候,朱祁镇忽然听到一阵鼓声。感觉有一些奇怪。



其实北京城之中鼓声并不奇怪。



就在宫城之外,就有刚刚修建的钟鼓楼了,每天晨钟暮鼓,用来报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明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名剑山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名剑山庄并收藏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