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荣说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经渡过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将当政,是一个什么摸样。武夫当朝,自己会产生皇帝兵强马壮为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这一件事情,也从没有动摇过。”



“这是国家体制。”



“陛下即便亲近勋臣,这不当如此。”



朱祁镇听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说杨荣说的没有道理。



后世国家一般都是文职国防部长,就是这种想法。五代之后,文臣对武将的忌惮,早已深入骨髓。



特别是他们刚刚度过一个武将权力的高峰时期,也就是永乐年间。



自然能形成杨荣这样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杨荣,在军事战略之上,一直以杨荣为谋主,特别是宣宗皇帝。如此说来,仁宗宣宗皇帝在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镇也明白了。



勋臣的衰落,不仅仅是文官集团的崛起,还有皇帝打压。当然这里也要牵扯到汉王叛乱,毕竟汉王在靖难之战中,冲锋陷阵,与很多大将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如说孟瑛。



两人多次并肩作战,否则孟瑛也不会牵连如此之深。如果没有朱祁镇启用,孟瑛到死,也不会有再次领兵的机会了。



汉王之乱,看似短短数月就扑灭了。



但是实际上,这一件事情的影响力,一直到而今还存在。



杨荣见朱祁镇听得入神,继续说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经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灭,长城内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汉也。陛下即便是只再破瓦刺,灭一瓦刺,复兴一瓦刺,于朝廷有何异处?”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镇,但是汉人不习大漠风沙,不出数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汉唐强盛之时,又能控制草原多长时间?”



“故臣以为,今后朝廷与蒙古并立的局面,会持续很久。”“即便陛下真用心于武略,也当应该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卫所,一百二十万缺额,其罪魁祸首是谁?”



“有罪不能罚,有过不能处置,何以奖励用功之臣,警示来者?”



朱祁镇听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认,杨荣所说的,很多事情都是对的。



比如杨荣的论断,大明与蒙古对峙,这种格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可不是正是,几乎终大明一世。都没有消灭蒙古。



但是朱祁镇却不想延续这种格局。



因为这种对峙之下,朱祁镇想要大张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扩张,根本不可能。



北京与草原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皇帝不解决蒙古问题,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视线也只能被拴在蒙古这两个字上面。



朱祁镇说道;“不管怎么说,而今朝廷用兵,还是依赖勋臣。”



杨荣说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级勋贵家兵集结起来,有万余甲士,一旦有变,这万余甲士会做些什么?陛下知道吗?”



“先帝从来担心,有一日,祸萧墙之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明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名剑山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名剑山庄并收藏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