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未必全部正确。



但是朱祁镇不下严令,加派人手,这编黄册是事情,就是水中花,井中月一般,却是一定的。



黄册太重要了。



可以说,国家征税的基础,就在这黄册之上。



一切财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黄册有误,不知道多少该给国家的钱,被私人纳入腰包之中了。



朱祁镇心中一动暗道:“对了,定额。”



他又将这一件事情给忘记了。



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后世子孙横征暴敛,早已将各地方面税额给固定了,大明洪武年间最好的年景,收入粮食三千多万石。



但是太祖皇帝担心,这样的好年景不是年年有的,所以规定了每年赋税二千四百万石。各地户口数量其实与赋税之间,已经脱钩了。



这或许也是大明黄册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不过即便如此,黄册还是很重要的,最少徭役之事,就是要按黄册上来的。



太祖皇帝为了均徭役才建立黄册,百姓十年轮一次徭役。



但是黄册有误。



岂不是有些人不用服徭役,有些人要多次服徭役。



朱祁镇还没有接受这个问题,杨士奇又说道:“陛下欲将顺天府衙役世袭制度改掉,臣以为善之善也,只是于谦在北京征房课,下面很多京官都怨声载道,朝廷俸禄本来就不多,还多以宝钞代之。”



“京城居大不易,于谦又征收房课,京官处境更加难熬了。”



朱祁镇此刻也算明白一件事情了。



杨士奇并不是想用难题压垮朱祁镇,而是向朱祁镇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治天下需要用文臣。



朱祁镇之前,一直纠结于杨士奇抛出来的这些问题。没有抓住杨士奇的言外之意,杨士奇也只好一直说。



反正那国的政府没有一点问题。



杨士奇秉国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大明情弊在什么地方,真让杨士奇说,杨士奇能说一天一夜不带重样的。



当然,大明有这么多的问题,并不代表杨士奇无能。



细细听就知道,杨士奇所说的,大部分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都不是在杨士奇手中才有的,都是积累下来的。



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制度性问题,牵扯方方面面极深,并不是杀几个,挑选几个官员,就能办好的。



但凡是这样办,就能办好的事情,杨士奇都给办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士奇说道:“陛下,欲用力于瓦刺,重用武臣,臣没有怨言,但是大明不可能一直打仗。即便打仗,陛下所在意的也是善后。不能再出现如同安南一般情况。”



“陛下欲为武帝,则请早培养皇储为昭宣,陛下欲为太宗,则皇储则为仁宗,则天下安定,朝廷无事。”



“如果陛下用兵于北,他日皇储又用兵于南,天下连绵战事,则天下危矣。”



“陛下立大本堂,以待国本,臣知陛下于国本之重,然纯用武臣,臣担心将来有不忍言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明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名剑山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名剑山庄并收藏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