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春山书院的师兄们,十六、七多过了院试,成绩好的乡试都下场了。



带了不忿,就有个小学生开口问道:“两位竟然是同窗么?出自京城哪家书院?”



第一那人笑着没有应答,第二少年扬着下巴道:“我们出自南城书院……



问话的那小学生听了,面上讪讪,立时熄了声。



南城书院不是无名书院,每年顺天府一地的县试、府试案首,常有南城书院的学生。因县试、府试案首在院试时不落第,南城书院的院试过关率便也高。这一点,并不亚于春山书院。



沈瑞闻言,眼睛却是一亮。



南城书院不就是田家书院么?虽早就晓得南城书院在平民书院中是翘楚,可沈瑞也没想到他们成绩会这么好。



不过真要论起来,南城书院的考生也占了两个便宜。那边的书院要求学生十六岁下场,同春山书院的小学生相比,他们多读了几年书另外就是南城书院的生源,多来自京城低品官吏家与寻常耕读人家,在县试案首竞争这里,就比春山书院子弟有竞争优势。



南城书院传了几代人,桃李满天下,在北方士林极有人望。



要是三老爷真的专心教育,开创书院,就可以按照田家的模式走。



不过现在三老爷有心开始求仕途,开书院之事倒是不了了之,说起来还真是可惜了,好看的:。



虽说知晓那两个少年是南城书院学生,与自家有渊源,不过沈瑞也没有去攀扯关系,依旧闭目养神,心中在思量这十个考生。



从穿着打扮来看,除了第一、第二那两个之外,其他人都是仕宦子弟。寒门子弟,想要鲤鱼跃龙门谈何容易。



怪不得后世提及科举时,将考籍分为“热籍”与“冷籍”。



祖上三代之内,有科举功名的人家被成为“热籍”,三代民人的人家或是其他匠人、商户人家则是“冷籍”。



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冷籍”出身,冒了同县同姓人家的“热籍”应考。



大家都是早起,旁人见了沈瑞如此,便也纷纷效仿,偏厅里倒是一下子静了下来。



等沈瑞打了个盹,外头关闭考场的钟声的也响了起来。



外头已经大亮了。



又等了有一刻钟,县令领着四个吏员进来。



开篇是县令几句劝勉鼓励的训丨导,随即才将考卷发了下来,依旧是几页四书五经的填空题,还有两篇时文。



沈瑞因座位在正中间的缘故,正对着县令。



距离县令近了,看的也真切了,便见他眉心是深深地川字纹,紧绷着脸,倒是颇为官威的模样。不惑之年,还是区区县令,在仕途前程也上有限。



今日与昨日不同,昨日大堂内外二百多考生,县令一眼望过去都是人头。



现下这偏厅总共就十个考生,县令自然也一一打量。



沈瑞见过的品官好几个,嗣父就是二品京堂,倒是没什么怯场的,加上他晓得案首没戏,没了患得患失之心,反而淡定下来。



因县试不糊名,前十名的三代履历县令也心中有数。



他心中虽不愿担了巴结高官显爵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大明望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雁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雁九并收藏大明望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