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这就是“灌顶”的弊端。



不过“侠义榜”的灌顶,可是安全许多,首先,它的“灌顶”,是虚空纳气,不会衍生出人体特有的性质,而是虚空元气,直接没入,没有性情,没有精神,但偏偏又顺着功法轨迹,连通经脉丹田。



这就十分神奇了,没有性质精神,往往是死物,既然是死物,却又如何灵活?



丁耒忽然想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佛门的“非生非死”,生与灭,世间常理,《楞伽经》有云:“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如来佛祖,就是非生非死之人,虽然这个世界没有如来,但丁耒无事的时候,看过别的世界流传出来的杂学,就知道,如来定然是比延师还要厉害之人。



这样的人,早就超越了生死之观,肉身非物也非虚,虚质与肉质合一,达到了某种无法想象的境地。



开悟三道关“先生后死”、“死而后生”、“非生非死”。



先生后死,很容易理解,若是与佛有缘,开悟入门。不过开始会有着天真的想法,琢磨如何练习神通,超渡亡灵。后来看完书,只能一笑扔掉,因为超渡亡灵哪会这么简单?他们只是想让自己不死,看有没有办法超度自己而已。这个阶段对生死的认识叫“先生后死”。



懵懵懂懂,读遍诸经,慢慢想通。生命无聊,就算再来一世又有什么意思?就算能记得前世,又能如何?多一世记忆,就多一堆烦恼,想想就发觉人生无聊悲惨,更不如死了算了。恰好佛陀说,“六道之中皆能成佛,但独属人类最容易。”佛门弟子们闻道之后,对此生的意义有了新的发现。而这个阶段对生死的认识叫“死而后生”,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改头换面了,但不是完全的开悟。



勤奋好学,善于思辨之人,坚持读破万卷,修身养性,才能对佛法有全面的认识。



原来在佛陀以前,就有一些觉悟者,而佛陀的伟大,就在于他觉悟到“最究竟”的地步,终结了一切佛法。他发现,人从来不会真正死去,也没有所谓“新生”。既然没有死这回事,又何必去找什么归宿、涅槃?每一刻都是新的,每次觉悟时,就既身成佛。何必介意涅槃的形式,以及佛法的套路?这个阶段对生死的认识叫“非生非死”,佛门弟子能走到这一步的,已属不易。



这个“侠义榜”,看似非人非物非虚非空非非受想行识,但实际偏偏都有之。



这种境地,甚至比“非生非死”还要可怕,它已经超越了所有“有”与“无”的境地,已经不可名状,却又不可或缺。落入人间,就是红尘。飞入天上,就是神明。对薄天地,就是因果。如此境界,丁耒想象不到什么词汇能形容它。



或许只有达到【破碎】这等境界时,才能悉知,其中奥妙。



他收回心态,继续看向《沉心石照经》,这一门功法也是三重境界,却境界跨越极大,第一重“心沉如磐石”,第二重“牵一发全身”,第三重“不动亦万动”。



丁耒初次接触第一重,便觉得其中至理非常奥妙。



不同于《舍漏功》的钓鱼学问,这门学问,讲究“定”、“恒”、“固”、“空”、“凝”。专注是基本,守心是要义。



丁耒形如枯槁,又如垒石,若有人在现场,哪怕是用巴掌扇他,恐怕丁耒依旧不会动弹。他现在已经彻底化为了顽石,即便是雷打,雨淋,刀霹,掌断,他也固化如斯。



在这种专注的状况下,他只能在安全地方修炼,而且讲究绝对寂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侠义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轩辕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辕律并收藏侠义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