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元德昭这个老宰相,不愧是聪明人,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这天下,终究还是要归于中原的,但唐国若是近在眼前的忧患,不能不屈服,所以,咱们可以表面上臣服于唐国,暗地里却可以继续朝贡中原,述说利害。”



随后,元德昭还自信的说的:“宋国皇帝能够谋夺皇位,定然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自然理解到咱们的苦楚,远水解不了近渴,咱们屈服唐国,也是为了存活。”



“祖宗的基业,不能失去。”



随即也有聪明人指出,这两百万贯钱也不能轻易答应,这样一来,容易促使其贪欲更加旺盛,须得继续讲价。



有目光长远之辈,更是直言,宁愿多输布帛,也不要输其钱财。



因为天下板荡,钱财流通不利,铜钱一直稀缺。



而吴越十数州,农商业如此富庶,每年却要把大批的铜钱送给唐国,而金银铜这些一旦去了他国,肯定不会回来的,那么就会造成国内缺钱,民间商业定然受阻。



苏州,杭州等地也会因此“钱贵物贱”、“闹钱荒”,百姓生活肯定受影响,山野间定然会有江贼、山棚聚啸,地主土豪们肯定会大肆私铸劣币。



商业萧条不说,私钱、私盐也会更加猖獗,无异于杀鸡取卵。



甚至,他还拿曾经的南唐举例子。



说每年南唐输送钱财数十万贯,还要三节两寿送礼,南唐又不产铜,所以,其伤害尤甚于金钱数倍。



所以,商人无钱,百姓缺钱,国家日渐萧条,被区区小国偷袭而亡国。



但要是输出布帛的话,那么就会让唐国人用吴越的布做衣裳,百姓们习惯后,商家定然会出钱购买,反儿促进了商业发展。



宁愿多输布,不愿多加钱。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吴越国家家都会织布,虽然府库中布帛不多,但却可以出钱买之,铜钱宁愿留在锅中,也不能出国。



况且,当今之际,布帛与铜钱等价,也不会说什么。



绢布的价格,在吴越国一直很稳定,两千钱一匹,但是在中原至少得三千钱,所以替代铜钱,想必唐国是乐意的。



“既然如此,那么就与他们言语吧!”



钱俶对于治国,一向是随心,大臣们的才能足够治理一国了,他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喏——”所有人都应下。



很快,布帛替代铜钱就这样达成了,吴越国也派人前去谈判。



周奎也知道自己属于狮子大开口,两百万贯这是什么水平?南唐一年的国税,也不过三四百万贯,这是折现的,真正的铜钱不到百万。



所以,金额可以谈,布帛代替铜钱也可以谈。



由于双方都有诚意,一上午的时间,就达成了协议。



吴越国奉唐国为宗主国,断绝与中原的联系。



吴越国给予唐军五十万贯(布帛折现,约二十五万匹)作为犒劳,再每年向唐国朝贡十万贯钱,三十万匹布帛。



吴越国主嫁二女与唐国皇帝,年十四岁的彭城公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唐再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兰彻二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兰彻二世并收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