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



为什么汪言要让父母承包荒山?



三个原因。



第一,附近只有荒山。



第二,荒山价格低,改造价值高。



第三,那山有说法。



早些年,月山、小月山一代,遍地是矿区。



小月山、虎头岩、门来峰,都各有矿井,进入新世纪以后才彻底采空。



汪家坳之所以要撤村,就是因为土质不行,不出粮食,养不活那么多人。



什么特产都没有,又没有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矿空以后,青壮要么去往市里,要么换山头开井,另寻出路。



直到前几年管控开始,私矿的传说彻底覆灭,一切渐渐沉寂下来。



汪言年年寒暑假都回汪家坳,对山里的情况太清楚了。



光是从汪家坳走出去的亿万富豪,就有不下十个。



当然,很多都是走出去以后才慢慢发家的,大多是以讹传讹,谁都摸不清楚实际情况。



同村的都不清楚,可想而知,那是何等的隐秘、混乱,以及……血腥。



不开玩笑的说,第一批富豪陈氏兄弟,井下从来不用村民。



用什么?



自己猜。



甚至两兄弟的矿井是否真的存在,清楚的人都不多。



村民一波一波的走,混得最差的,都在市里置备下房产和生意。



汪家坳是偏僻小山村,上面有镇,再上面有县,那么多人不在县里镇里讨生活,直接跳到市里,什么概念?



瞧不上县城。



鼓角下城区下洼村在90年代就是城中村,03年汪言家、汪云喜家、大姨家刚般到鼓角时,那破地方就传着要拆迁。



三家各自拿下一套300多平的小院儿,花掉当年的100多万!



具体多少,汪言不清楚。



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会儿正是鼓角最欣欣向荣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甩着膀子向钱冲,楼价在全国所有的地级市里都排得上号。



之所以买城中村的房子,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汪大元两口子住惯平房,愿意种点菜养点鸡什么的。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的鼓角,农转非并不容易,买城中村方便处理,以后一旦拆迁,直接就能安置转非。



而且城中村的院子,本身就是投资。



当时是小姨夫给出的主意,眼光十分超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原本好久之前就已经立项待审来着,结果政策大变,拆迁一拖再拖,直到今天。



说回汪家。



到鼓角以后,汪大元两口子是做生意来着,前后折腾三次,各种血亏,然后木得办法,安安分分的打工。



就不是做生意的那块儿料。



大姨家里就强很多,虽然大姨夫病了好几年最终没救回来,败掉不少钱,可是大鹏哥去深市打工,砸锅卖铁能凑出一个房子首付,对于一个农民家庭而言,已然是神话。



大家的钱都是哪来的?



别问,问就是种地赚的!



汪大元同辈总共五兄妹,莫名其妙的只剩下大伯汪大有和汪大元,剩下三个怎么没的?



汪言只知道大姑是肺痨病死的,剩下两个伯伯,父亲始终讳莫如深。



但是汪言大致能猜到一些。



早些年,有些情况太正常了。



种种情况,不查则已,谁敢查……呵呵。



不和谐的事儿少说,反正,想摸透汪家的底,除非是犯下大案,惹来上层出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从二十年前一点点的捋起。



汪言身为亲儿子,都不晓得家里哪来的钱,只能肯定,父亲肯定没下过井,一直老实巴交的种地来着。



外人能查出个毛来?



陈氏兄弟关起来快有三年了,现在都没判,外面都传,好多事情没挖清楚,两兄弟咬死不鬆口,所以仍旧在办。



整个矿省到处都是陈氏兄弟,而且最近几年因为大环境,有些情况愈发隐蔽,动动嘴皮子就想搞清楚?



玩蛋去吧!



收手早的那批人,现在要么是什么委员,要么在南方做寓翁,甚至都有闻名全国的大企业家。



姓吕的那位姓闫的那位姓汪的那位,查去吧,据说前两位年年给胡润封口费不上榜,后面那位,工作室压根就不敢招惹。



所以,汪言并不是很担心。



不了解情况的人,查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



了解情况的人,最多查到汪大元03年用一百多万买栋小院,到此为止。



而汪言本人是没有太多银行流水的,系统走账不留痕迹,安全至极。



直到中大奖以后才开始使用银行卡,一切都合规合法。



至于查案人员会怎么脑补……



关我屁事?!



吓尿也是你们自找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么简单,亲近的朋友如刘璃等人,汪言怎么说就会怎么信。



不信亲眼看到的,无缘无故想东想西?



神经病啊?!



外人想查却查不到,自然会有各种“合理”的推断,根本不用操心。



今年的全国gdp在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生活系神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起酥面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起酥面包并收藏生活系神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