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毕竟辽东和辽西,就像是一根扁担上面的两块肉,吃了这一边的自然就会想着那一边的
而另外一份情报,就是夏侯尙发过来的表示后路大营被袭,请求增援的行文。
那么这两件事是不是可以联系在一起?
陈群走到屋角架起的舆图前,循之下,青龙寺里面的争论开始逐渐的走向了正规。
在起初的混乱且无序,随意且荒谬的争论的题目,被撤销了许多,而另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有深远意义的话题,则是被反复拿出来研讨。
虽然说依旧不能说所有的话题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大体的方向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被郑玄等人打压禁言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渐的缓解。
文学和思想上面的事项,是最难以说清楚的。
但也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除非是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不想要百姓进行思考,否则不会轻易的祭出删帖禁言拘留一条龙的手段,但是在中下层的执行过程当中,因为懒政怠政而搞一刀切的情况反倒是造成了许多404的出现。
怕出事情,怕担责任,怕被摘掉帽子,怕被砸了饭碗,因此将所有人的嘴都封上,稍微有些风吹便是立刻要把树都拔起放倒,为表忠心就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这样的事情古代有很多。
别搞事情啊,别为难我的,我也只是个办事小吏啊,我也是拿人家的饭碗啊等等,这些大搞封禁的中下层官吏,像是他代表了所谓的公论一样。
左边之人仰天而笑,就像是听到了一个最为好笑的事情。
公论,何有公论?!如你我论于此处,便为公论乎?若你我二人不足为公,何等数目方可为称之为公论?天下之人,众也,然中人以下,以己论量天下者,众也!流俗积习,贵耳贱目者,亦众也!此等亦为众也,亦可为公论乎?
右首之人瞪圆了眼珠子,谬论!荒谬可笑!众论不可为公论,又有何等可为公论?!
左首那人依旧是笑着说道:孔子亦有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故若有道,则不议!亦无公论!知否,知否?!
这个右边的人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顿时有些卡壳。
当然,左边之人也说得并非是真理,所谓天子所出的礼乐征伐,不过是孔老夫子的一厢情愿,他默认天子就是不会犯错的,就是宛如周公一般的贤能礼?
左边那人不慌不忙,此言初闻,似乎倒也无差,然则大谬。正所谓揖让之后有其放伐,放伐之后多生篡夺,上古春秋类此多亦!揖让为礼乎?周公当何如?又有何礼可礼于周公者?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所谓礼法,当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时代总是在发展,所谓道理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
以及由道理衍生出来的法律法规,也是如此。
右首的那位学子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道:若如你所言,天下间便无定礼!那朝堂之上,诸公皓首穷经,又是所为何事,为何又要开此青龙寺大论,以论三礼?你莫非是要讥讽骠骑,忤逆朝堂乎?
其实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右首的词
毕竟辽东和辽西,就像是一根扁担上面的两块肉,吃了这一边的自然就会想着那一边的
而另外一份情报,就是夏侯尙发过来的表示后路大营被袭,请求增援的行文。
那么这两件事是不是可以联系在一起?
陈群走到屋角架起的舆图前,循之下,青龙寺里面的争论开始逐渐的走向了正规。
在起初的混乱且无序,随意且荒谬的争论的题目,被撤销了许多,而另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有深远意义的话题,则是被反复拿出来研讨。
虽然说依旧不能说所有的话题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大体的方向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被郑玄等人打压禁言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渐的缓解。
文学和思想上面的事项,是最难以说清楚的。
但也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除非是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不想要百姓进行思考,否则不会轻易的祭出删帖禁言拘留一条龙的手段,但是在中下层的执行过程当中,因为懒政怠政而搞一刀切的情况反倒是造成了许多404的出现。
怕出事情,怕担责任,怕被摘掉帽子,怕被砸了饭碗,因此将所有人的嘴都封上,稍微有些风吹便是立刻要把树都拔起放倒,为表忠心就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这样的事情古代有很多。
别搞事情啊,别为难我的,我也只是个办事小吏啊,我也是拿人家的饭碗啊等等,这些大搞封禁的中下层官吏,像是他代表了所谓的公论一样。
左边之人仰天而笑,就像是听到了一个最为好笑的事情。
公论,何有公论?!如你我论于此处,便为公论乎?若你我二人不足为公,何等数目方可为称之为公论?天下之人,众也,然中人以下,以己论量天下者,众也!流俗积习,贵耳贱目者,亦众也!此等亦为众也,亦可为公论乎?
右首之人瞪圆了眼珠子,谬论!荒谬可笑!众论不可为公论,又有何等可为公论?!
左首那人依旧是笑着说道:孔子亦有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故若有道,则不议!亦无公论!知否,知否?!
这个右边的人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顿时有些卡壳。
当然,左边之人也说得并非是真理,所谓天子所出的礼乐征伐,不过是孔老夫子的一厢情愿,他默认天子就是不会犯错的,就是宛如周公一般的贤能礼?
左边那人不慌不忙,此言初闻,似乎倒也无差,然则大谬。正所谓揖让之后有其放伐,放伐之后多生篡夺,上古春秋类此多亦!揖让为礼乎?周公当何如?又有何礼可礼于周公者?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所谓礼法,当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时代总是在发展,所谓道理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
以及由道理衍生出来的法律法规,也是如此。
右首的那位学子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道:若如你所言,天下间便无定礼!那朝堂之上,诸公皓首穷经,又是所为何事,为何又要开此青龙寺大论,以论三礼?你莫非是要讥讽骠骑,忤逆朝堂乎?
其实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右首的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