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旋即大多古制都被推翻,废除分封制、昭穆制,改宗法制为官僚政治,这些变革就成为了『秦王暴政』,六国沸腾。这些六国遗民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百姓之苦,而是因为他们的特权被削弱,甚至消亡。



汉代刘邦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让了一步,皇帝依旧有,皇权依旧是至高无上,但是让出了三公九卿的位置,可以让非皇族的人辅助并代理统管天下。所以在汉初的时候,太尉是荣誉职位,并不常设,而丞相却权高位重,甚至丞相上朝拜见的时候,皇帝必须穿正装接见,结束觐见之后,皇帝还要送丞相到殿门口……



汉武帝就很不爽,于是乎,开始不断的拆分丞相,以后也就渐渐的没了丞相,甚至到了东汉当下,三公成为虚衔,尚书台才是行政中枢。



在汉代当下,就这些朝堂之上的中央政府官员来说,也渐渐的从『天子家臣』转变到了『封建官僚』,从一辈子干到老死,到可以辞职跳槽,也同样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但是辞职跳槽,并不代表着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斐潜看了一眼正在沉思的郑玄,停了下来,给郑玄一些时间进行思考。



郑玄不顾年迈,急急赶到蓝田而来,并不完全是因为那几个所谓的『郑学子弟』,而是一方面是因为郑玄本身的职责就是进谏,二来也是担心斐潜只是一时冲动,然后在没有全盘考量之下就动手,导致后续的麻烦,第三么……



肯定也有郑玄自己私人的欲望。



郑玄不是圣人,谁都不是。



在公事上面,郑玄不反对改革,但是反对毫无目标,甚至是随意性的变革,那么还不如依照古制,至少不会变的更差。



郑玄对于斐潜的态度也是如此,如果说斐潜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味的跟着欲望在走,索要这个贪图那个,做事情也没有章法,随意性的发布政令,那么郑玄就会失望,甚至愤怒,最终会导致郑玄要么死谏,要么出走。而反过来郑玄一旦发现这些问题都是斐潜经过长时间思考的东西,那么郑玄就不会因此而愤怒,而是会和斐潜进行探讨,寻找出某一方能够接受,或者是双方都愿意承担的那个结果。



不怕君主想法多,就怕君王不动脑。



于私么,郑玄个人的小算盘,自然就不方便在斐潜面前说了。



郑玄明白斐潜的意思,就是不要再扯一些什么『古法』,从华夏有史至今,华夏人都是开拓创新一步步走出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古法可以抄袭,也没有什么系统老爷爷可以指点,有的只是不断的摸索和血淋淋的荆棘路。



身体与思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思想指明的道路,身体限于现实,往往会走一条孑然不同的道路,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事情。



有时候身体不是不知道自己走错了,只不过要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回头走的成本极高,便只能是勉强歪歪扭扭想要着改变,然后在惯性的作用下,逐渐的滑落深渊。



斐潜既然知道一些方向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走过去?



但是问题是旁人并不认为那个方向不对。



至少现在郑玄觉得有必要这么做么?



所以即便是斐潜解释了,郑玄依旧是皱眉不语,虽然不说什么,但是显然还有一些不认同。



『汉承秦制,以郡县为守,万户为令,不足为长,县下置乡,由「有秩」、「三老」、「游徼」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章节目录

诡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马月猴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马月猴年并收藏诡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