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难在现代感受到来源自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们大多在书中,被束之高阁,无法很好的与当代现实生活交融。这与某些复杂的原因是脱不开关系的。暂且还无法做到像邻居某国那样,行走其间,很有一种融入到生活中的“文化感受”,这恐怕也是此国为何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的原因。现代与古典交融,才是生活该有的艺术美。妄言抛弃一切,融入西洋的,大概是狂人之流。
笔者借用他们之名,绝非宣扬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强调一些真实可见的但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心间的玄妙情绪,是一种隐喻。也许正如魔神涂巫舍的存在一般,主掌风、林、雾三中属性,却象征着人的三种痛苦,只不过是以它们的三种特征做了隐喻。
文中大量的使用了平白的“明喻”,也用了不少“隐喻”。有些隐喻会直白的说明,有些不会,但是可以通过一种暗示的手段来表达。此处不提,理解本该各异。这才是笔者撰写时和读者阅读时本该有的置身感受,因人的情绪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
文中偏注重意境和心理的描写,所以读起来可能无法获得“舒爽感”。意境和心理的描写,可以更好的将人带入进去。如果你真有耐心的话。笔者无意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小说之中。为了引起人自身际遇的“共情”,撩拨起人们内心里的负面情绪,这绝不是笔者想要看到的。
负面情绪就像垃圾,需要丢入垃圾桶,而不是毫无义务感和荣誉感的乱扔垃圾。那样对这个矛盾对立的当下毫无益处。
所以这样无法引起“负面共情”的小说必然读起来无味。但我想,无论是金织也好,谢殊鱼也罢,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点“厌世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就像是一个顽疾,不致命,但是却能让人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
笔者一直在试图消弭掉文中出场人物的这种负面情绪,若是在此期间读者诸君能稍微放宽心,短暂忘记俗世之中的纷纷攘攘,那笔者恐怕也会觉得倦而不怠,幸甚至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