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就能强健起来,叔父大人不要担心。”
“这就好。”
略过此事,钟会记得好久没有聊过了,就想多了解一下,便闲谈状问起来:“小子现在读了什么学?”
“正学《诗经国风篇》。”钟辿回答道,这倒是他唯一有所研究的古书了,其他的三字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又不能说,自然也就拿出这么一篇感觉高大上的。
“国风天真活泼,尊贵劳饥贫寒者各有其歌,歌以抒情,发乎情,以志诚,正符合你这个年纪;不过雅颂之篇,也可以学了。”钟会微微颔首,点评着说道,对于学业倒是不太满意。
不过钟会也没太在意,这个时代并不太在乎学到哪里,看做人做事反而更多,甚至人才风流也比学业要重要。
钟辿自己是没有多少国学造诣的,叔父说的话,虽然听得清楚,却实在不明白什么意思,只是点头答应。
不过钟会沉吟少许后,拿起手边一个书卷,笑着对钟辿说道:“种氏有家学,家中世代研习《春秋》,并有刑律,小子也可学习一二。”
钟辿大概明白叔父所说的,这应该是士族门阀所谓的传世家学。
家学、家风是立族之本,累世不衰,遂成郡望,是持家举业的根本,所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千年世家,经术家学是根本。
“你祖父在世时曾经教诲我,春秋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我所见者,止于诡变,疏离正途,辜负了祖辈的期望。”
说到这里,钟会却是叹息了几声,自身虽然将种氏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但是家学上,却是耽搁了许多,要知道他也是神童之名的,比如他年幼时,书法就登堂入室,而到了如今,却没有多少进步,这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而今这个时代,也不在崇尚所学;魏晋之士崇尚清谈,无作为,放达任性可为名士,便有许多门第不高的世家刻意转入玄学,借以提升名望门第。
这种行为,不客气的评为逢迎世道、盲目追求潮流的阿世之学,诈名之辈,其实是很中肯的,已经悖离了世家传承的根本。
这种现象,而后会越演越烈,比如琅琊王家本是高门,直到卧冰求鲤的王祥时仍然是儒学经术传家,但到了后来王衍时则玄风大盛,不过后来王衍被后赵石勒推墙活埋,临死前也才发出清谈误国的感慨。
之后,琅琊王氏也逐渐衰落,不在为高门大阀。
但这没给后人以警醒,后来晋的清谈之风有增无减,比如桓氏和谢氏本来都是次等门第,名望本不显于世,可是桓氏桓彝、谢氏谢鲲皆为玄学名士,给家族积累了足够的名望资本,才有家族此后相继崛起的前提。
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王谢之流在晋以后,家世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固守门第以自尊,再也没能有所作为,相比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没落的却是更加彻底。
几百年以后,王谢高门也就荡然无存,反而是固守经学的高门相继兴起,传承更久,这正是玄学传家所说的一时煊赫,就如无根浮萍一般。
而几百年后,就会有一首古诗感慨这两家之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子,你天资聪颖,已经略有格局,所以要记住,种氏不以入玄弄虚为美,今后,我会给你延请名师,学《春秋》,自会成一代大家。”
钟会话说到这里,神情已经很郑重,
“这就好。”
略过此事,钟会记得好久没有聊过了,就想多了解一下,便闲谈状问起来:“小子现在读了什么学?”
“正学《诗经国风篇》。”钟辿回答道,这倒是他唯一有所研究的古书了,其他的三字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又不能说,自然也就拿出这么一篇感觉高大上的。
“国风天真活泼,尊贵劳饥贫寒者各有其歌,歌以抒情,发乎情,以志诚,正符合你这个年纪;不过雅颂之篇,也可以学了。”钟会微微颔首,点评着说道,对于学业倒是不太满意。
不过钟会也没太在意,这个时代并不太在乎学到哪里,看做人做事反而更多,甚至人才风流也比学业要重要。
钟辿自己是没有多少国学造诣的,叔父说的话,虽然听得清楚,却实在不明白什么意思,只是点头答应。
不过钟会沉吟少许后,拿起手边一个书卷,笑着对钟辿说道:“种氏有家学,家中世代研习《春秋》,并有刑律,小子也可学习一二。”
钟辿大概明白叔父所说的,这应该是士族门阀所谓的传世家学。
家学、家风是立族之本,累世不衰,遂成郡望,是持家举业的根本,所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千年世家,经术家学是根本。
“你祖父在世时曾经教诲我,春秋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我所见者,止于诡变,疏离正途,辜负了祖辈的期望。”
说到这里,钟会却是叹息了几声,自身虽然将种氏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但是家学上,却是耽搁了许多,要知道他也是神童之名的,比如他年幼时,书法就登堂入室,而到了如今,却没有多少进步,这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而今这个时代,也不在崇尚所学;魏晋之士崇尚清谈,无作为,放达任性可为名士,便有许多门第不高的世家刻意转入玄学,借以提升名望门第。
这种行为,不客气的评为逢迎世道、盲目追求潮流的阿世之学,诈名之辈,其实是很中肯的,已经悖离了世家传承的根本。
这种现象,而后会越演越烈,比如琅琊王家本是高门,直到卧冰求鲤的王祥时仍然是儒学经术传家,但到了后来王衍时则玄风大盛,不过后来王衍被后赵石勒推墙活埋,临死前也才发出清谈误国的感慨。
之后,琅琊王氏也逐渐衰落,不在为高门大阀。
但这没给后人以警醒,后来晋的清谈之风有增无减,比如桓氏和谢氏本来都是次等门第,名望本不显于世,可是桓氏桓彝、谢氏谢鲲皆为玄学名士,给家族积累了足够的名望资本,才有家族此后相继崛起的前提。
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王谢之流在晋以后,家世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固守门第以自尊,再也没能有所作为,相比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没落的却是更加彻底。
几百年以后,王谢高门也就荡然无存,反而是固守经学的高门相继兴起,传承更久,这正是玄学传家所说的一时煊赫,就如无根浮萍一般。
而几百年后,就会有一首古诗感慨这两家之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子,你天资聪颖,已经略有格局,所以要记住,种氏不以入玄弄虚为美,今后,我会给你延请名师,学《春秋》,自会成一代大家。”
钟会话说到这里,神情已经很郑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