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马日磾长吸一口气,他胸腹之中似有炭火在燃烧。太后这边多方构陷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看着情势,这不是让他丢官弃职就能完结的,这是要他马氏一族满门性命。
他这一门,可是马氏一族的门面,也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腾一脉,只是偏支。
“太后,摄政殿下容禀,微臣之子,或却有不端之举,然而刘刺史为何一口咬定茂陵令一家是吾家将所杀呢?”马日磾大大方方承认其子行为不好,这么一说,已经是将儿子的前途毁于一旦了,察举制,道德占比很重的。
“太后,摄政殿下,清查天下田土兼并,压抑豪强,本来就是微臣提议先帝推行的政策,我马氏一族,自当年先祖幸为汉勋,至今若有千顷良田,这算多?”
马日磾说道这里,心里发觉有些不对劲,朝堂之上似乎哪里说不出的怪异,不过他还是接着讲下去,唯有夺回话语权才能反击太后的阴谋。
“再说皇甫坚寿,臣奉命审理前左中郎将皇甫嵩谋反之事,判处极刑,此子自然对主理此案的吾含恨在心,臣认为,正是臣秉公断案,所以才被此子攀咬污蔑以报复,请太后,摄政殿下明察。
微臣入朝以来,为先帝出策,打击名族豪强,自然为人所衔恨,设局报复微臣那是自然,臣请御史台派遣监察御史查明此二事。”
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大夫为翰林学士陈曦兼任,这是长公主一脉,把案子的主导权转移到御史台手上,那便是马太尉反戈一击的开始。
御史大夫自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前汉沿置,品秩二千石,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
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光武帝汉兴后又改为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如今司空之名改为御史大夫,御史台仍归御史大夫处置。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及文书,秦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位次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地位远低于丞相和太尉,秦时丞相和太尉品秩均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两千石,丞相和太尉为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则是银印青绶。
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不过此为汉初之情况,汉初,诸王国也设此职,景帝中元三年时省去。
西汉时,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如武帝时御史中丞咸宣治主父偃及淮南王狱。
侍御史员十五人,秩为六百石,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不常置,其职务其实和后世某朝的锦衣卫相仿。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名大司空;光武帝于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司空的“大”字,改称司空,杨伊进京之后,复改司空为御史大夫,并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太尉才思敏捷,果然是文过可以饰非。”贾琮斥责道:“证据确凿,太尉到了这个时候还不认罪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