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方面也是如此。过干则用湿布挂墙,过湿则通风放碳。



在蚕种不变的情况下,用这种人工控制的方式,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催青带来损失,让尽量多的蚁蚕孵化出来,然后送进养育室。



对于蚕农而言。催青只是第一道关。催出健壮的蚕宝宝之后,还要有大量的桑叶供给。一般来说,一张蚕种需要七八担桑叶,寻常人家是不可能自给自足的。而桑叶必须要新鲜,不能隔夜。



所以事前囤积也不可能,只能从桑园购买。



购买桑叶也分现货期货。



因为现货价格往往极高,所以普遍流行期货,也就是所谓“梢叶”。在蚕季之前先预付款,然后到了蚕宝宝要吃叶子的时候就去桑园拉货。这种交易方式对小农之家的经济压力可谓极大,必须要筹钱预付整季的叶子钱。



这时候。他们只能出外借高利贷了。



与此一样的还有“青苗钱”,那是所有春耕种粮的农民都要借的贷款,所以在大明要想彻底杜绝高利贷,必须有一个强大且有信誉的金融体系。



徐梁本着主人翁的精神,很想将蚕农从高利贷的压迫下解救出来,好为他生产更多的生丝。作为皇帝。经济手段比政治手段更简单,只需要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就可以了。贷款形式也不需要真银,以大米作为硬通货,准许农民以蚕茧偿还。



结果这种“善事”受到了桑园主的抵制——他们本身也是兼着高利贷者的身份。于是桑叶价格高涨,仍旧是一副逼着农民举债的势头。



徐梁是个可以接受失败和打脸的人么?



当然不是!



“我本来想着,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他们偏偏觉得我好欺负?让浙江按察使派人下去查!有哪家桑园主不甘心只赚叶子钱的,我就让他什么钱都赚不到。还得给我吐出来!”徐梁厉声下令。



在三五个不信邪的桑园主被没收家产,举族发配辽东之后,民间总算反应过来了:皇帝要做好事,谁敢让这好事变成坏事,谁家就没好事。



也是托庇于皇帝的铁腕手段,大明建兴二年,浙江农民总算过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好年。非但没有朝廷正税,就是层层聚敛的乡绅也不得不收起尖锐的爪牙,看着一大块肥肉从爪下溜走。



宋应星在这件事上可谓是出力良多,非但教会了养蚕娘子读取温度计和湿度计,还要设计铜管水空调的走向。为下一季养蚕做好准备。如今在北方也有养蚕缫丝的,不过因为蚕种问题,质量和产量都不如南方。南方能够养难度更高的四眠蚕,而且水热条件良好,桑叶也可以一直供给。只养春蚕实在太过浪费。



只是南方夏天温度偏高,疾病、病毒防不胜防,小农若是养夏蚕乃至秋蚕,很容易亏得血本无归,所以民间只养春蚕。



徐梁花了这么多钱,又是改进蚕室,又是总结技术规范,当然不是为了一年一季的春蚕。他要的是在夏天、秋天等等各种环境下都能让蚕宝宝吐丝结茧的“金山”!



温度不够可以用地火龙,温度过高就只能用铜管走冰凉的井水,借此降温。如此一来韩阳带来的蒸汽抽水机倒也派上了用场,产值肯定比放在矿山上抽水高许多。



刘家大娘子总算守到了蚕宝宝们“上山”吐丝,忙过了最后彻夜难眠的时段。在整个蚕宝宝发育过程中,桑叶一刻不能停,否则蚕宝宝就会饿死。外加庄子里的“技术规范”之细致,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观察、读数、汇报上,简直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晚明霸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渤海郡公并收藏晚明霸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