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的东西,这不合情理。满洲人本来就少,撤退之际押送各自的战利品是常态。哪有让人空手回家的道理。



他们应该是原本在宁远的驻兵。李守臣下了结论:所以他们极有可能还要回来。其缘故就在于宁远城里的粮食不够,他们要么是腾地方腾粮食,要么就是搬粮食去了。



很可能明天就回来了。施琅道:就如驻军交接一般。



附带还可以巡逻、狩猎。李守臣道: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只是这一百散兵,咱们大可以骗进来杀掉。但如果他们刚好遇上后面的五百大队,这加起来就有六百人,咱们未必吃得下。



是肯定吃不下。施琅道:没必要在这上面犯险。



李守臣点了点头:还是把弟兄们散出去,去海边看着,若是明天新一师能到。还可以硬守一下宁远城。否则只有先扔给鞑子。日后再取回来了。



施琅点了点头,旋即出去安排部署,无意间又兼了参谋和副官工作。



特战大队出门在外。都是战士随身携带数日的干粮、肉脯。在有条件的时候因粮于敌,实在不行了才会动用东厂为他们准备的孤岛。这也算是特战大队小小的骄傲。



虽然特战大队不需要宁远的粮食。但是绿营兵和难民们都迫切需要食物果腹。他们翻遍了城中所有可能存粮的地方,最终只找到了几斗陈粮,熬了一锅光可鉴人的稀饭,混了野菜,每人分食了事。



即便如此,也只是让一些人幸福地死去。



三月的宁远城,夜里也是滴水成冰,体弱一些的人根本熬不过去。



天亮之后,李守臣让绿营中还有战力的人换上了鞑子的甲衣,拿了兵器站在城头,作为了望。自己带着特战大队弟兄四散而出,一方面探查鞑子探马的位置,以此判断鞑子后队的位置和规模;另一方面派人去海边眺望,看看是否能等来水师舰船。



老天爷在与大明开了三十年的玩笑之后,终于正经了一回,如期将山东水师送到了觉华岛海域。按照最初的计划,高燕要在觉华岛西北的兴城河入海口借河海之势扎营,然后攻取十余里之外的宁远城。谁知道刚上岸,就碰到了李守臣派来的侦骑,径直一个急行军就可以赶到宁远布防。



宁远建卫是在宣德三年,当年的辽西走廊并不为明廷看重,因为它只是单纯连接京东和辽东的走廊。那时候的辽东还稳稳的在大明手中,建州女真还在努力冒充金国遗民,以归附大明而自豪。



即便如此,宣德五年建成的宁远卫城也有内外两城,九里周长,即便在内地也不算小城了。百年之后的隆庆二年,这座宁远卫城毁于地震。辽东事起之后,又于原址修建了如今的宁远城。在孙承宗主辽鼎盛时期,宁远城有军民五万户,屯垦远至五十里之外,商旅辐辏,为关外一大重镇。



高燕一向雷厉风行,问明军情之后立刻派出了营中探马,旋即点起上岸的头批部队,轻装奔赴宁远城。这也是有了军衔之后的好处,虽然下船之后建制有些混乱,但是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仍旧知道该听从何人指挥。



这支率先出发的三个局,在半个时辰之后就看到了平原上的一座雄城。



城高三丈,城基也宽三丈,顶上宽二丈六,城垛高六尺。四角有炮台。李守臣亲自迎了出来,与高燕相互见礼,同时向萧将军介绍了一番宁远城的城防情况。



外面看看都还好,只有些地方的包砖给虏人拆了去盖房。李守臣道:不过城内比较惨些,除了钟鼓楼还在,就城西有些零星逃过火灾的民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晚明霸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渤海郡公并收藏晚明霸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