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李邦华道:我军能得势,无疑靠的是百姓。诚如唐太宗‘载舟覆舟’之喻,如今这些百姓正是我朝的载舟之水。



那为何……徐梁一时还没转过弯来。



陛下,辽东没有水载我朝大军这艘大船。不如放水过去。李邦华毫不隐晦道:让东虏掳掠了这些百姓,看似他们占了莫大的便宜。实则却是在给自己挖坟掘墓。有这些难民在辽东,一旦我大军复辽,传递消息、打探地形,必然无不便利。



徐梁心头一跳:如此阴险恶毒连自己人都算计进去的思路,简直让人无法直视!



这还是自己当初认识的那位愿意为大明死节的儒生吗?



而且曰后朝廷大军光复辽东,如何对待满洲诸申?我朝夸夸其谈者尤多。若是大开杀戒,势必留下暴君之名。万一不能尽灭鞑虏,反倒结下血仇,如蒙鞑故事,必成我大明边患。李邦华道:若是我朝在辽东本就有十数万百姓呢?情势又是大大不同。只要汉人多。行汉化,不出三十年,辽东皆是我汉民,哪里还有鞑虏?此为变夷为夏之策。



变夷为夏,复辽为中土,根本就在百姓口数。徐梁点头道:若是只以充军发配来实边,百十年都未必能积足人口。



李邦华听了徐梁此言,欣喜道:想辽东本有三百万汉民,可见其地足以滋养如此之多的百姓。到时候只需要将被东虏掳去的百姓就地安置,人给地数亩,置县设府,使男有分,女有归,何愁不能巩固此地?



华夏从秦朝建立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国内移民。然而每一次移民都是血与泪之路,因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一个陌生得几乎不曾听说过的地方。国朝建立之初,太祖高皇帝一样进行了数次移民,这也成了这位草根皇帝的污点。甚至于他更多爱民惜民的政策,都无法掩盖这些污点。



照李邦华的说法,如今正好是让东虏来背这个黑锅,待王师北上复辽,解民倒悬,可谓名利双收。



真是太诱惑了!



徐梁甚至能够看到未来收复燕京之后,肯定有许多文官希望休养生息,停止战争的车轮。如果有这么一批被掳掠的百姓在辽东,那么王师出关复辽也就成了谁都不能反对的理由——但凡有人反对,就是对仁的践踏。



只是,那是数十万无辜生命……如果两个师全力施为,起码能够让其中一半人免去这场灾厄。



我曾以为当初在车厢峡不肯杀降是将军们的妇人之仁。徐梁长吸一口气:现在才知道他的难处。



将军需要考虑自己的名声,所以他们不愿意冒着千夫所指的威胁,去做一些利益子孙的事。而读书人为将,哪怕能够看到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大趋势,要下某些决心的时候,却要面临最大的敌人——价值观的取舍。



李邦华面沉如水:陛下与崇祯帝不同,否则微臣断不会进此言、献此策。



如果我牺牲这数十万,甚至可能是百万百姓,换取辽东长治久安,永为固土……值得否?



陛下,李邦华道,这些百姓总能留下几十万人。



崇祯十一年的那次东虏入境,掳嘚百姓二十五万,而整个北直、山西、山东遭难的百姓也达百万之数。如果照这个比例估算,这回满清抢到的百姓起码也有二十五万。考虑到满清这回在关内损失了不少人马,有大量空余出来的土地,也会让百姓到了关外之后存活几率更高一些。



起码打下了十万数量级的人口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晚明霸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渤海郡公并收藏晚明霸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