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政权。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



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从“桓楚”的建立,东晋开始在衰亡的道路上飞奔。



其实东晋,从建立之初开始,就注定了其不能平稳、兴旺的发展,因为它是依靠士族建立的。



咱们常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作为单体的个人都得如此,那么一个皇室更得如此,虽然说皇帝也是靠大臣辅政来治理天下的,但,这个皇帝首先得有能镇住大臣、撑住台面的能力,“离了你们,爷照样是皇帝!”的霸气。



但,东晋不行,离了这些士族,司马氏根本无法立足,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好不容易出了个晋明帝司马绍,却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三年。



之后的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也还算好吧,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守已经不错了,也或许是因为有庾亮、庾冰、庾翼兄弟辅政,矫正王导辅政时,留下的诸多弊端。



可惜,司马衍、司马岳也是短命皇帝,这三人好歹还活到了二十多岁,晋穆帝司马聃才十九岁就病逝了。



司马绍这一支是怎么了,而且庾亮、庾冰、庾翼兄弟也未能辅政太久,先后离世,刚有点往正轨上行进的朝廷,被桓温搅个一塌糊涂,真是天要亡晋啊!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个王朝快覆灭时,能说上话的贤能之人,都活不长,也许是面对乌烟瘴气的朝政,太过抑郁了?郁郁而终?



历史中对庾亮的评价并不好,不过,狗熊看了这些史籍后,倒是觉得庾亮怀才不遇,在毫无动力的大环境里,他即使有恢复中原的想法,也无外力支持。



比如说:



庾亮率十万将士,屯兵石头城(襄阳)时,曾上书曰:边农耕,边守边,以备向北进取只需。



这是个积极的想法,就像战国时,楚国攻打宋国,在宋国外,边农耕边围城,坚持了九个月,最后逼的宋国与楚国讲和,其中的七七八八就不说了,这里不讲战国,哈哈。



如果庾亮的提议通过,或许石虎崩后,晋室便有恢复中原的可能。



但,非常、非常遗憾,郗鉴、蔡谟都反对。



唯独同意的王导,也并非是从心里真的同意。前面讲过,王导就是和事佬,执政比较宽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执政方式,也无意恢复中原,因此,怎么可能真心同意,只是不想与庾亮明着立异而已。



蔡谟的反对意见是:石虎太强,不宜远距离进取。



庾亮的意思并不是马上就进攻石虎,是数年后,找机会,蔡谟这个意见明显是涨敌人之气势,灭自己之威风。



吕思勉认为石虎强,并不是他一人强,也是与诸多人协同才强的,“国之强弱,不在一人”,蔡谟的提议看似持重,实则怯懦。



蔡谟还说,王师与贼,水陆不同,我们应利用长江天险来自保,诱敌前来,而不是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



这意思与司马睿的“不图北方”,不谋而合,而且,当时朝议都与蔡谟相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砸进纷乱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熊星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熊星来客并收藏砸进纷乱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