朐县作为盐场让淮安沿海的州县都非常眼红,如阐东县这般贫困,想到若是采用新式盐场的方法,设置语出盐场,县里的财政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别说是脱贫,甚至可以成为江南数一数二的县。



谁知道刘一闯闻言,却摇摇头说道:“伯爷误会下官的意思了,下官虽未位卑,也知道这盐场乃是淮安整理战略的产物,不是随便可以修建的。



为了阐东县一县,而破坏伯爷的整体布局,是完全不可取的。



下官虽然愚昧但还不至于愚蠢。



这一次,下官之所以之所以厚颜前来,是想请伯爷如同之前在盱眙那般,给咱们阐东县百姓指一条小康之路。



而非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不是下官清高,为了当地的百姓,下官给您磕头都行。



可若是为了自己,下官可不好意思求您。



再者说,之前阐东县给世家煮海盐的百姓十之六七,可是照样吃不饱穿不暖。”



朱振本来还有些懈怠,听闻此言,顿时肃然起敬,原本懈怠的坐姿也正经起来,挺直腰板,以示尊重。



乱世之中,竟然还有这般为民请命的好官,这可真不多见。



甚至,在朱振看来,这就是典型的稀有动物,必须保护起来,用来树立典型,用来引导官场习气的改变。



若是朱振开口向应天请命,在阐东县设立新的盐场,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新式制盐之法,就是他首创的,应天的官员会给他这个面子。



但是这位县令不仅仅有大局观,而且还能看透事情的本质。



朐县的富裕,根本与盐场没有多大的关系。



设立盐场,确实会让阐东县瞬间变得有钱,仅仅是赋税一样,就可以让阐东县富得流油。



但是老百姓又有什么收益呢?



说到底,当地的百姓煮盐和晒盐,都是给别人打工啊,收入上哪怕是有所变化,但是又能解决多少人的工作问题?



刘一闯能够不为自己的政绩谋算,只是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比起当世的不少官员要强太多了。



这样的官员,离任的时候,万民伞肯定是少不了的。



不得不说,阐东县虽然贫困,但是有一位好的县官。



一旁的常茂、刘青山、戚斌、盛庸等人,也对这位之前表现的有些腼腆的县令肃然起敬。



朱振看着眼前这位,大抵是自己到达淮安之后,第一位主动来求自己,而且是因为百姓来求自己的县令。



心中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为阐东县的百姓相处一个发家致富的法子。



不仅仅是为了阐东县的百姓,也为了这位爱民如子的县令。



只是用什么办法好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



徐梁略微一沉吟,便说道:“本伯可以让淮安银行为贵县的百姓提供一笔贷款,按照最低的利息结算。



然后本伯在淮安船厂为你们定制一批新式的渔船,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贵县要拿出当地的财政收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回到明初当王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渤海郡公并收藏回到明初当王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