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同年间。江西龙虎山下有一男童姓封名涪凌,其父母早故,孤儿无靠,遇山上正一观青松道长,将其收养。于青松道长培养之下,长大**,道医不分,青松道长,医术高湛,涪凌尽学之。



涪凌弱冠之时,年过耄耋之年青松道长无疾而终。临卒之时,遗嘱涪凌,让其下山,悬壶济世,视金银如粪土,呕心沥血为民救死扶伤,成仁医也。



师父去世,涪凌遵遗嘱,持医幡下山。其游走江湖,治疑难杂症无数,遇贫困百姓求诊,分文不取,皆义诊也。



涪凌漂泊三载,一日夜眠,梦见师父至,青松道长手持一卷书,谓其曰:“与徒儿分别多日,汝可依师之言行之?”涪凌叩曰:“徒儿谨记师之言,不敢越半步,今师至此,有何赐教?”青松曰:“现有一书赠于徒儿,细阅之。”涪凌双手接过,展阅,见书云:七年之后,将于洪城罗家村,暴发一场瘟疫,人皆患腐肠之疾而亡,有百人共亡之。书中附亡者百人之姓名,密密麻麻列之。涪凌大惊,轰然梦醒。



怪哉!七年之后之事,焉能今知之?此预言也。何谓腐肠病?涪凌皱眉思之,百思不得其解,其年轻,未曾闻之,其决意返龙虎山正一观,查阅师父留之医书,有无记载之。



归后,遍查诸医书,七日后,依然无果。涪凌跪于祖天师圣象前,欲求神明示之。跪至子时,忽见一鹤发童颜之老翁飘然而来,至涪凌面前,问曰:“跪求之人可封涪凌欤?”涪凌点首,惊叩曰:“正乃后生也,敢问先师贵姓大名。”老翁曰:“此不能言之,若告知,则损老朽之道行,老朽见汝于此彷徨多日,又闻汝吐露所求,特来解之。”涪凌转忧为喜曰:“先师定知腐肠病乃何疾也,敬请授之。”老翁问曰:“且慢,汝从何处得知此病之名?悉答之。”涪凌遂将所梦详述之。



老翁闻罢,赞曰:“凡医术精湛入道者,皆能神通,可见汝之医道深矣。”涪凌谦曰:“先师过奖矣,此腐肠病吾却不知。”老翁续曰:“汝梦见师父所赠之书,知七年后,洪城罗家村有百人亡于此病,乃天定数也。”涪凌再求曰:“百人共亡于此病,定乃瘟疫恶疾,先师定知解法,请授之,后生感激不尽。”



老翁沉吟良久,微笑曰:“汝救人心切,可谓善之善者也,此病有可解之法,请附耳听之。”老翁附耳一番,从衣袋内取出一小纸包,交于涪凌,并嘱曰:“切记,依吾告知行之。”言罢,晃身逝矣。



涪凌如梦如幻,怔之良久,烛光之下,低首见手中握一纸包,打开细视之,乃籽实也。其心中大喜,向天叩谢之。



为救人命,涪凌速至洪城罗家村,该村紧靠大山,乃边远小村也,只百余口人。涪凌感叹,康健之村民,不足七年,皆亡于腐肠病,哀哉!幸得师父指点,寻得解救之法,吾将如何救之?应于此地先安居,再依老翁之策解之。



涪凌欲于罗家村安居,众村民见其乃一贫穷之郎中,又闻其医术高超,遂允之。涪凌倾囊之积蓄,于村外购茅庐三间,并购庐后薄田一亩。其先耕地翻土,将老翁所赠籽实播种之。后悬壶挂医幡,医所开张诊之。



罗家村之村民至茅庐求诊,涪凌分文不取,若外村患者求诊,视其贫富而定,穷者只收药费,富者则药费诊资皆收之。其医术精湛,待患者热情,故而来此求诊者纷至沓来,其名远扬矣。



山坳之中,乱石遍地,车马极难行之。涪凌为患者来医所方便,遂出资将山路修之,其义举备受民之爱戴。其立规,凡求诊者,患者必亲临医所,其决不离村出诊。



罗家村因有名医而名声籍甚,富者及商贩青睐于此,经济大发之,村民渐富裕。涪凌如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异度新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木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上并收藏异度新语最新章节